每日快看:广东“小巨人”企业调研:加大创新研发 细分市场成新增长极

2023-02-14 08:23:0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到今年,我们已经在环保大数据领域扎根22年了。”近日,广东柯内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资料图】

多年的深耕,也让柯内特在去年成功入选成为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朱斌提到,在某一领域扎根下去,要抵抗很多诱惑,也要经历一段煎熬,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比如对未来的方向产生质疑,所需要的人才结构的改变,以及对市场的反馈信心不足等,如果没有战略定力将很难做到,这是他深耕细分领域多年最大的体会。

截至目前,广东拥有有效期内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7家,位居全国第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家广东当地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了解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对于专精特新企业而言,不仅代表着国内中小企业的杰出水平,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当获得“小巨人”的称号后,意味着肩负起更艰巨的使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其中,市场和人才的问题首当其冲,企业要拥有长期深耕细分领域的定力和决心。

助力“小巨人”跨过资金短缺“坎”

2022年8月,工信部公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和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名单,截至目前,四批“小巨人”企业数量共计8997家。

第四批名单的公示,不仅是数量上的提升,在企业筛选的质量上也有所优化。在第四批名单发布前,工信部就已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量化的指标要求。例如,其中提出,截至上年末,企业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3年以上,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不低于70%,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不低于5%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专精特新的评价指标来讲,筛选出的企业都是相对优秀的企业,但专精特新企业同样也面临中小企业的普遍问题。现在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还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部分企业有很强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力,能够做到真正的国产化,但还有很多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没有达到前沿,有的还依赖于进口设备,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

观察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体现出“专业化”趋势更为明显和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的特征。数据显示,第四批“小巨人”企业从事细分领域时间均为3年以上,在10年以上的多达3000余家。第四批“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10.4%,远高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平均拥有Ⅰ类知识产权16项、发明专利14项。近两年,企业户均营业收入年平均增速在20%以上,增长态势明显。

广东第四批共公示448家“小巨人”企业,叠加前三批数量,共入选867家“小巨人”企业,数量上位居全国第二。作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大省,也是创新大省,广东经济实力雄厚、产业体系完备,为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沃土,也培育出当地企业的主动创新意识。

广东韩研活性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韩琍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创新和技术,要不断创新,拥有技术优势。其次,服务也是企业在细分领域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环节。

超音速人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俊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提到,要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要深耕行业,了解行业的工艺,再把这个行业的工艺结合到自己的技术里面,这样便很难被取代。“每家每户的工艺是不同的,要把每家客户的工艺吃透,这样你对客户的影响力也就加强了。”

为更好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广东不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2022年上半年,广东出台了“助企25条”“稳工业32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减税降费、企业提质增效、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等行动。与此同时,各地市多措并举支持中小企业培育创新,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就多数企业会面临的资金问题,受访的“小巨人”企业表示,获得资质后企业在信贷和融资上取得了很多便利。“现在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含金量很高,相当于国家给了背书,成为小巨人企业后,我们在融资需求和银行贷款等方面享受了一些政府的利好政策。”韩琍君表示。

张俊峰向21记者提到,公司在获批“小巨人”企业后,享受到了一些政府和园区的支持。例如公司最近刚拿到了广州某区专精特新产业园的一块地,公司筹划在这块地上建设超音速的研发大楼。“专精特新的资质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以前公司贷款500万都要用房子做抵押,现在银行给了两个亿的授信额度。去年公司还拿到了1.2亿的融资,今年可能还要继续做新一轮的融资。”

企业家建言增强政策针对性

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非一劳永逸,更高的平台往往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和更艰巨的挑战。而对于企业而言,市场和人才是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

张俊峰表示,目前还缺乏很好的渠道去挖掘高端的、国际的人才。“在公司目前的发展阶段,需要一些国际化的人才,比如我们想请一些印度的软件师,包括未来想做出口,需要国际人才的通路,公司有这样的想法,也有预算,但这样的渠道还没有打通。”

朱斌表示,人才是专精特新企业最大的困扰之一,因为专精特新的特性决定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有两个特点,第一需要是某一细分领域的专才,这种人才可遇不可求;第二还需要是通才,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专,还要具有协同性,对于具有普遍技能、跨多行业的人才需求很强烈。这种人才不仅要靠挖掘,还要靠培养,是一个比较有挑战的工程。

孙文凯对此表示,创新需要很多的要素,特别是人才,目前往中小企业流动的人才还比较欠缺,这对以制造业为主的具有创新性的专精特新企业而言是不利的,需要加强市场环境建设,让人才认可专精特新企业、认可制造业。

朱斌还提到,具有创新特性的企业对于市场的需求很旺盛,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的市场是有限量的,它毕竟不以生产通用性产品为主,在这一点上需要得到支持。其次,需要加大力度引导专精特新企业走入资本市场,专精特新企业普遍将精力放在钻研技术和创新上,所以在对上市和对资本市场的了解上需要政府进行一些指导和辅助。

而对于重研发创新的“小巨人”企业来说,同时还会面临研发成本上的压力。张俊峰向记者表示,公司2019到2021年三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下来超过了19%,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比较高的,也是压力的主要来源。“我们一定要投入更高,才能保持住技术的领先性。”

目前,国家及地方政府层面已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多家受访企业向21记者表示,更期望看到未来能出台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支持政策,以帮助企业真正解决问题。

韩琍君表示,如果“小巨人”企业要与其他企业去做市场竞争,除了特别高精尖的、对于技术核心要求很高的企业,市场上普遍还是看重价格,尤其是中下市场,对于这一方面,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宣导,让专精特新企业更多方面受益,真正突出“小巨人”的含金量。

张俊峰指出,目前还缺乏一些专精特新“小巨人”有针对性的政策,而不是通用的,比如就超音速公司而言,如何帮助解决研发投入上的压力。企业真正需要的东西,希望政府能够做出帮扶。

事实上,成为“小巨人”企业后,并不意味着荣誉的终身加持,“小巨人”企业亦会面临复核和淘汰机制。孙文凯表示,淘汰机制是很有必要的,要以评促建、以评促优,为企业提供动力,如果企业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就无法发挥政策的作用。专精特新企业能够得到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而这些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是有限的主体能够获得支持。

张俊峰认为,获批“小巨人”企业只是一个初步的阶段,一定要有淘汰,不进则退,光环并非一直存在。“对于我们公司而言,会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不仅做到国内领先,还要做到国际领先,下一步,我们还要争取成为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我也呼吁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要持续专注,把自己的业务做好。”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营业收入 记者采访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

版权所有 新消费网 xiaofei.7812.cn

粤ICP备1802332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