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边万莉北京报道
1月信贷实现“开门红”,但依然延续了“企业强、居民弱”的结构特征。2月10日,央行发布202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报告。
数据显示,2023年1月M2、M1同比增速较上月双双回升,其中M2增速创下2016年5月以来新高。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创下单月信贷历史新高。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9.4%,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
(资料图)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整体上看,在经济修复预期改善带动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明显上升,政策面鼓励银行靠前投放信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月信贷出现“开门红”。这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支持一季度经济较快回升。不过,1月金融数据也显示,房地产低迷仍旧制约宽信用效应充分体现,接下来房地产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加码。
具体看,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5.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3个和8.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46万亿元,同比增长7.9%。
值得关注的是,M2、M1同比增速较上月双双回升。其中,M1同比增速6.7%,与2022年7月数据持平,创下近半年新高。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M1同比增长加快,反映企业短期交易活动活跃度有所增强,企业对经济复苏信心在回暖。”
M2同比增长12.6%,仅次于2016年4月12.8%的高点,创下近六年半新高。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分析,M2同比增速再次走高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银行信贷创出天量,信贷创造能力增强推动存款规模上升。二是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多增了7900亿元,预防性储蓄动机仍在,这与居民短期贷款仅小幅多增相互印证。三是1月A股市场持续向好,不少资金流入股市。1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多增了1.19万亿元。
从M1、M2的结构看,M1由M0+企业活期存款构成,M2是由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它存款)构成。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7155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82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1万亿元。
“支撑1月M2增速创新高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存款,同时信贷高增下派生能力增强和财政靠前发力也加大了货币投放。”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向记者表示,1月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在去年高基数上继续同比多增7900亿元。春节前企业集中发放薪酬福利,单位存款向住户存款转移,同时受个人消费意愿仍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更多选择将收入进行储蓄而非消费,助推M2。
在王青看来,当前M2增速处于高位,背后的原因还包括上年财政大规模退税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这显示货币、财政政策共同发力作用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量持续高增,一旦宽货币向宽信用渠道打通,其对实体经济的提振效应将充分体现。
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信贷创下单月最高纪录。从结构上看,企业中长期贷款成为重要支撑,居民信贷需求恢复不明显。周茂华认为,1月金融数据尽管存在季节因素扰动,但数据表现强劲,企业新增信贷复苏领先于居民,表现理想,预示国内消费和内需复苏趋势确定。
温彬表示,疫情达峰过峰后,经济基本面快速恢复,市场化融资需求复苏步伐加快;年初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以及早春效应下,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置、靠前发力,叠加贷债跷跷板效应和各项稳信贷政策工具驱动,1月信贷实现“开门红”,助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主体活力。
一方面,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经计算,分别同比少增665亿元、5193亿元。梁斯分析,虽然1月居民消费热情回暖,但尚未达到疫情前水平,特别是中长期信贷需求疲弱,居民购房动力仍未明显转暖。
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58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
温彬向记者表示,伴随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加快投放、保交楼和优质房企贷款支持计划加码、碳减排和设备更新改造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落地,在政策性银行和国股银行“头雁”作用拉动下,1月对公贷款和对公中长期贷款保持强劲。在信贷维持较高景气度情况下,部分银行通过压降票据资产来腾挪额度,1月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同比大幅回落5915亿元。
初步统计,2023年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0.9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较2022年年末的9.6%,稍微下降。2023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
从各细项看,除人民币贷款、委托贷款外,社融中大部分科目同比大都出现不同程度少增。
其中,人民币贷款为主要支撑项,而企业债券、政府债券为主要拖累项。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93万亿元,同比多增730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486亿元,同比少4352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140亿元,同比少1886亿元。
记者了解到,企业债券净融资大幅少增与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较高以及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对债券融资形成替代有关。
展望未来,王青预计,在宏观政策延续稳增长取向、市场主体自主融资需求修复支撑下,2月信贷有望继续保持同比多增势头。伴随2月地方债大规模发行,社融也有望出现同比多增。整体上看,伴随经济修复势头增强,宽信用效应将在一季度持续体现,这也将对后续经济加快复苏提供关键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