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董静怡上海报道
热闹的春节档里,《流浪地球2》杀出重围脱颖而出,上映12天,该片票房已突破29亿元。喜欢它的影迷们评价:这是中国式科幻美学的巅峰。
太空电梯、数字生命、行星发动机、人工智能……在科技与想象的交织里,《流浪地球2》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近日,该片人工智能领域科学顾问、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崔原豪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幻与科技共享同一个知识体系,科幻作品里将假设变为了现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流浪地球2》的爆火,电影中各式各样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也同样吸引了众多关注,可爱又敏捷的机器狗笨笨、能防御又能进攻的门框机器人、无所不能的智能量子计算机MOSS等等,都展现了未来机器人的多种可能性。由它们延伸出的电影周边更是销售火热,以商汤科技推出的可手机遥控版机械狗“笨笨”为例,上线第五天,该款产品销售额就已突破100万元。
事实上,在电影中所呈现出的机器人形态,其中部分在现实中已经存在,而仍有部分仍是行业内追求的长期目标。崔原豪表示,以MOSS为例,与刘培强对话阶段的MOSS,目前的人工智能只需再往前迈一步就可达到;而后期的MOSS,已经是一个强人工智能,类似数字世界的生命,这离我们仍非常遥远。
已有部分实现落地
“好想拥有一个笨笨!”
看完《流浪地球2》,不少观众发出类似的感慨。会奔跑,会卖萌,又足够聪慧到能完成多项任务,机器狗笨笨无疑是图恒宇的得力助手,在电影上映之际也成为众多观众的梦中情“狗”。
幸运的是,走出电影回到现实,机器狗已经作为相对成熟的四足机器人在市场上驰骋多年。一位从事机器狗研究的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笨笨在电影中所展现的行为和功能,如全向移动、下海防水、屏幕显示等,目前在行业内已经非常成熟。
相比起去年大火的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凭借其更强的稳定性、更简单的结构、更经济的配置等优势,更早进入到大众视野。国际知名的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CEO Marc Raibert曾这么形容公司的三条产品线:Spot(机器狗)是今天的机器人,Handle(轮式机器人)是明天的机器人,Atlas(双足机器人)是未来的机器人。
以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为例,在Spot的官方宣传片中,它可以在各种环境之下自主行走,可以完成团队合作,可以在跌倒时爬起,甚至可以完成高难度的舞蹈动作。2020年6月,Spot正式在市场推出,售价为74500美元。
放眼国内,虽然在四足机器人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如今赛道内同样拥挤,云深处、宇树科技、蔚蓝科技等专业玩家均有成熟产品推出,而小米、腾讯等大厂的跨界加入更为赛道添了一把火。
比起波士顿动力的“天价”,国内企业的机器狗售价大多在万元级别,小米的“铁蛋”甚至把价格打到了万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硬件方面较为成熟,现实中的机器狗在语义理解上仍与电影中的笨笨有着不小的差距。
前述业内人士表示,电影中,图恒宇受困,只呼叫笨笨前来帮忙,却没有明确表示“帮什么忙”、“如何帮忙”等具体信息,这放在现实中的机器狗身上,是难以被理解的。
“人之间的交流是带有一定预设的,它是很抽象的一种指令,并不会明明确确地像写程序一样告诉你接下来要从什么地方走到什么地方、以多大力拿起什么物体,”该业内人士表示,“人懂得变通,但机器不懂。”
这个问题并不局限于四足机器人,而是所有通用型机器人面临的共同难题,即只能完成具体的、标准化的任务,仍无法进行精确的语义理解。
“假如有公司解决了意图的提取,能把这个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的子任务,并且还有一定的容错性,那么光这一套系统都足以使其成为一个行业内的独角兽。”该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脑洞大开的未来幻想
除了一些贴近现实的人工智能,电影中仍有大量人工智能尚未实现的未来形态。
以门框机器人为例,其看似简洁的外表之下,实际隐藏着多种功能。在电影中,门框机器人可做安检门使用,关键时刻可模块化换装各种载荷,可与士兵绑定完成水下任务,堪称无所不能的存在。但业内人士指出,如此全能且强大的军用机器人离现实还有非常远的距离。
“门框它很细,这意味着里面的电机没有多大,电池也没有多大,在这样的设备下去完成大量工作,甚至撑住防爆门,这是完全不现实的事情。”前述业内人士表示。
崔原豪也指出,门框形态的平衡性有很大挑战,这样一个技术路线,在行业发展早期的时候是不会选择的,“可能在后期机器人比较成熟的时候会有尝试,因为它是一个非常简洁的形态。”
此外,幕后的最大反派MOSS则更是难以企及。在电影中,MOSS控制着全球数万台行星发动机,给了丫丫七十年的数字生命,甚至是空间站危机、月球危机、木星危机的制造者。
它的背后首先是达到通用级别的量子计算机,即几乎可用于任何需要强大算力的场景之下。然而在现实中,通用量子计算机仍可望而不可即,只有在加密、破译等某些特定领域之下,量子计算机才能发挥出明显优于传统计算机的性能。
但电影将假设变成事实,也正是基于电影中其强大的算力,MOSS在不断的迭代中进化出了自我意识,这也将电影带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科幻命题之上,即越来越像人的机器人。
放到现实中来,像MOSS一样可以在各个方面类人甚至优于人的强人工智能一直是行业内追求的目标,但行业目前的发展仍与其有着巨大的差距。
崔原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专用型人工智能上,如图像处理等特定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能力,甚至超越人类,但这一特定能力难以拓展到解决其他问题上,也就是缺少将不同算法统一起来的大模型。
“用一个比较大的模型来完成多种功能,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主流的发展趋势。”崔原豪表示。
事实上,在一些特定场景之下,通用型人工智能已经出现,ChatGP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的通用AI模型,ChatGPT可以回答多个领域的问题,甚至能完成写作、编程等专业操作,业内普遍认为,ChatGPT有着远比它现在看起来更丰富且广阔的应用前景。
“与刘培强对话时期的MOSS是相较于ChatGPT更泛化的人工智能。”崔原豪表示。但MOSS的后期形态仍是一个“脑洞”,他补充道,除了通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像MOSS后期一样的强人工智能还需要拥有对不同模式数据的处理能力、在小体积内实现超高算力等多领域的突破。
“目前只能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至于什么时候获得重大突破、什么时候走到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的奇点,行业内目前也没有明确的预期。”崔原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