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道:专家解读2022年中国经济年报:多项经济指标拐点已现 2023年GDP预增5%~6%

2023-01-18 16:14:3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实习生莫予滴北京报道


(资料图片)

1月17日,2022年中国经济报告出炉。2022年GDP同比增长3.0%。

在同日举行的中新社“国是论坛:2022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多位专家从外贸、消费、金融、房地产以及社会信息与GDP增速方面,深入分析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并对2023年GDP增速作出预测。

图:2022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现场

外贸:2023年二、三季度有望回升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23.97万亿元,增长10.5%;进口18.1万亿元,增长4.3%。分季度看,去年一、二季度中国进口总值分别超过9万亿元和10万亿元,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长至11.3万亿元,创下季度规模的新高点,四季度进出口总值也继续保持在11万亿元的水平。

“从轨迹运行上看,2022年中国外贸走势是‘非对称M型’,年初增速较高,三四月份下滑,五六七月份反弹,此后逐级下探。这种情况以往并不是特别多见,表明中国外贸面临压力和挑战错综复杂,有时候压力大一些,有时候压力小一些,有时候支持政策见效明显一些,有时候支持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白明分析称。

图: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白明

尽管全年外贸数据呈正增长,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隐忧。白明提醒,全年外贸的“K线图”并不理想。以12月份单月为例,以人民币计价,当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微增0.6%,其中出口总值同比下降0.5%,增速由正转负,进口总值同比增长2.2%,贸易逆差的情况值得警惕。若以美元计价,第四季度的进、出口总值则均为负增长。

“如果做横向对比,2022年中国外贸增速虽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但却低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与中国存在一定替代关系的越南, 这折射出中国外贸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海运价格来看,2021年一度出现的集装箱‘一箱难求’情况也在2022年出现反转,如今集装箱的价格大幅下降,贸易成本降低的同时也反映了全球贸易的不景气。”白明说。

他表示,2022年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额同比增长7.5%,低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当然这背后有RCEP还没有对全体东盟国家生效的原因,但这也说明RCEP生效是一个“慢功夫”,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贸易转移。

谈及2023年中国外贸前景,白明认为,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将加速国际经贸往来,但外贸增速的反弹需要一个过程,预计将在2023年第二、三季度迎来回升。未来仍需夯实外贸产业基础,积极拓展新模式、新业态,并对欧美经济复苏态势保持密切关注。

消费:中国消费的拐点已经出现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较上年下降0.2%,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总体与上年持平。

从全球背景来看,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提到,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全球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全球明显还处于高通胀状态,但预计2023年中国将呈通胀率较低且物价较稳定的良性态势。

赵萍说,根据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显示,2022年1月至11月采购经理指数(PMI)呈现波动走势,并且11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回升到45.1。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以及复工复产,疫情对商业、服务业影响非常大的时期已经过去。因此,未来景气度回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消费形势来看,2022年全年商品零售额正增长0.5%,餐饮行业增速下降6.3%。从月度变化形势来看,也已经走出了最困难的时候。

图: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

“中国消费的拐点已经出现,并且进入了上升的通道。”赵萍表示,疫情对商业、服务业影响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和复工复产脚步加快,景气度回升是必然趋势。尤其是防疫政策优化的一个多月以来,供给端首先发力,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打通供给端的卡点、堵点,提高供需结合匹配度,部分消费市场出现了大幅回暖的情况。

“最近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也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接,将助推消费持续回暖。全年消费大势应该是逐渐回稳。”赵萍分析,消费市场回升过程中,对商业企业来说要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内外贸融合、加强跨产业的融合,在服务对象上既要关注有更多创新意识“Z世代”消费者,同时也要注重老龄化社会带来新的消费机遇,挖掘老年人的消费刚需。

金融:2023年需重点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债务风险可控

“金融对2022年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流动性供应、货币供应、社融和贷款上的增长都比较明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指出,由于通胀压力相对较小,2022年全年货币供应增速较快,但企业融资需求并不充足。社会融资和信贷等经济指标波动性较大,其中社会融资增速从6月份开始回落,且年末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宏观和微观在金融领域也表现出较大分化,各种各样的政策性支持措施出台后,在微观层面落地、被市场主体吸收消化时存在阻碍和困难。社融和信贷在不同月份表现较大波动性,其中1月份、3月份、6月份和9月份,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投放量较大。

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

他表示,2022年度金融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保持了较高支持力度,无论中长期信贷、基础设施信贷,还是科技企业、中小企业信贷、普惠和绿色贷款,政府的支持力度都明显加大。央行的结构性工具越来越多,针对性也在逐步加强,融资成本也在去年一年持续下降。

展望2023年,赵锡军预计,包括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在内的各项指标都将总体走向平稳,波动性较2022年将大幅降低。同时,扩大内需是2023年重要措施,需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切入,在微观层面提供更多支持。中国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政策调控力度,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赵锡军强调,2023年要保持必要财政支持强度,包括优化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其中,各地方要重点考虑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债务风险可控。

房地产:2023年房地产呈波动性弱恢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指出,当前房地产增速两大特点,一是2022年房地产各项指标虽然全面下行,但是没有失速;二是市场预期转弱,但没有出现恐慌,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深度全面的调整,但绝不是“硬着陆”。

“这十多年来房地产高位运行是不合理的、不可持续的,调整过程中也不可避免要带来一定的风险。”倪鹏飞认为,房地产调整也是前期政策意图所在,但在外部冲击之下,调整程度加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风险,如果风险能够得到较好控制,逐步释放,总体上房地产调整其实是积极的。

他指出,从总量上看,房地产正在接近合理的区间。由于人均住房面积、人口老龄化等长期变量的影响,房地产已经无法保持高位增长,未来十年住房新增预计在10亿-12亿平方米左右。

图: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

对于当前房地产风险,倪鹏飞认为,房地产局部风险得到了控制,但是隐患尚未消除。此前面临困难的房地产企业不在少数,同时新房销售出现了停贷风波,房地产供求形势存在结构问题,个别一二线城市即将出现供给不足,而一些三四线城市可能面临长期供给过剩风险,想要平稳过渡仍需时间。

他指出,2023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如果没有意外事件冲击,房地产总体走势将是波动性弱恢复,不可能也不应出现大幅度增长。受前期疫情影响,市场脆弱的情况下,家庭支出会更加谨慎,因此房地产需求端有限。此外,鉴于风险隐患还是没有完全恢复,预期从弱变强还需要较长时间。

“希望房地产再对宏观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想法已经不现实,未来需要制度层面的转型,市场和政府携手从投资驱动转向服务驱动,挖掘房地产服务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倪鹏飞说。

2023年GDP预增5%~6%需要尽快弥合“疤痕效应”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

在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看来,应科学看待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全球经济比重来看,2019年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16.33%,2020年占17.4%,2021年占17.7%,2022年保持了基本相当的比重。同时,三驾马车的增长表现有喜有忧,在多重压力背景下总体仍实现了较好增长。

图: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进一步指出,投资对2022年的经济下行压力起到明显的对冲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均超过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快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虽然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短期影响需要时间进一步修复,但只要继续稳住经济基本盘,未来中国经济前景依旧可期。

“疫情这几年也留下了‘疤痕效应’,即企业不敢投、居民不敢花、整体信心不足。当下迫切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真改革。”王军表示,2023年需要着重“增信心”和“稳预期”。核心是继续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部分领域要素价格扭曲的局面彻底地扭转过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落在实处。

“资本市场对于当下中国经济意义已不再局限于简单融资市场或者投资市场,而是资源配置的市场,也是激励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市场,同时也是短期稳预期、稳投资、稳消费的市场。”王军进一步指出,当前需要发挥资本市场财富效应的作用,把市场搞活。本轮居民储蓄高增、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的金融资产配置需求、企业旺盛的创新需求以及国内经济复苏带来的长期投资价值都为资本市场的优化改革带来了新的可能。

图: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

对于2023年的GDP增速目标,王军认为,中国需要尽快将经济增长恢复到潜在的增速水平,以提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若未来中国能继续稳住经济基本盘,经过“休养生息”后,短暂的“疤痕效应”将得到修复,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可期。

赵锡军认为,2023年经济不会追求高速度增长,而是在整个“十四五”期间实现稳定增长的目标。结合当前内外部环境、资源条件和政策要求分析,2023年GDP增速在5%~6%之间是比较恰当的数据。高盛、世界银行、IMF的分析也都指出,中国将是少数增速高于上一年的主要经济体。

宗良表示,在防疫政策调整、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的背景下,各种所有制企业也将获得较好发展条件,在良好营商环境下公平竞争。预计2023年经济将从一季度开始出现触底回升,并在二、三季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同比增长 经济学家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

版权所有 新消费网 xiaofei.7812.cn

粤ICP备1802332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