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毕华章 西安报道
经过3年多的试点探索,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IPO注册制改革试点取得诸多成效,此前A股注册制上市公司也已迈上1000家台阶。目前,市场广泛认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资料图)
就此话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招商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回答了市场关心的相关热点。
在他看来,注册制试点的逐步推进,为企业上市带来窗口期与机遇期,也让地方政府在助推企业上市过程中可以更加有为。同时,他也建议,与注册制配套的制度建设也需进一步加快推进。
21世纪:2022年A股市场累计有425家企业首发上市,共募集资金5868亿元,其中,各省市IPO也展开竞争与比拼。各地政府应当如何为助推企业上市创造更好的条件?
李湛:在注册制试点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企业争取上市的机会大幅增加。因此,各地需要加大力度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有核心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壮大可上市企业的“后备军”。
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后备企业培育与支持。可以考虑对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依托本地专精特新企业名录,将有良好发展前景,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筛选出来纳入后备库,给予充分关注。
二是以企业运营情况或改制上市经历的各个阶段为基础,针对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特点和需求,采用分层次递进、分类别引导,帮助企业妥善处理上市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三是提升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水平。搭建平台推动有上市潜力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接,充分利用省内外资本市场内资源为企业上市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加快向上市企业转化。
21世纪:在注册制利好政策下,拟上市企业自身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积极把握机遇?
李湛:打铁还需自身硬。监管机构对于上市的门槛和要求非常清晰和明确。对于有上市意愿和上市基础的企业,应尽早对标上市相关的财务等各项要求,根据自身情况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专业团队,协助提升管理水平、风险防范水平,健全财务体系,提高风险管理和内控能力,逐步建立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满足上市各项要求。
同时,拟上市企业应更加聚焦主责主业,找准市场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切实筑牢主业根基。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主业清晰的基础上适度多元化发展,提高盈利能力的稳定性。
总之,注册制下资本市场的大门敞开,企业应当“见贤思齐”,对标优质上市企业标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经营水平,上市自然能够“水到渠成”。
21世纪:从市场角度而言,你对注册制的推行还有哪些其他建议?
李湛:注册制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是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关键举措,也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取得了丰硕成果,继续推进注册制大方向已经非常清晰。
另一方面,与注册制配套的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快。
首先,监管机构在放开注册制“准入前端”的同时,需同步完善退市规则,实现“有进有出”,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进而实现上市公司质量整体提升。
其次,稳步提升机构投资者占比以及机构专业化水平,从而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注册制放开后资本市场可投资标的增多,对市场参与者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专业机构更好地发挥专业研究能力,助力资本市场完善价格发现功能。
第三,积极引入长期资金。长期资金稳定性强,是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有利于为更多符合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提供中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提高企业上市吸引力,推动企业长期高质量发展与投资者回报之间形成正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