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独家】全球财经连线|海外交易所特别对话:共话全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ESG治理,IPO市场展望

2022-12-17 10:01:5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赵越 北京报道

12月14日,来自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韩国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等全球最具代表性交易所的代表齐聚一堂,就中国公司国际化、推动境内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展开探讨。

各位与会的全球交易所代表一致认为,尽管今年全球宏观经济面临重重挑战,全球资本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但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整体正在逐步回暖。


【资料图】

在谈到全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时,与会代表表示,“这样的互通不仅丰富了双方市场的可交易产品种类,也使双方市场的投资者可通过购买对方市场的ETF间接投资对方市场的股票,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机会和投资产品,方便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的需求。”

最后,各位全球交易所的代表一起展望了2023年全球IPO市场前景,均表示,尽管还有不确定性,但是明年的全球IPO市场可能会迎来反弹,相信这个冬天之后,春天必将到来。

今年全球资本市场已在逐步回暖

《全球财经连线》:谢谢各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今年的全球IPO市场,在经历了创记录的2021年之后,2022年全球股市IPO数量大幅下滑,在这一背景下,各位嘉宾如何看待今年的IPO市场?尽管表现低迷,但又有哪些亮点?

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国区主管葛辰皓:没错,今年的资本市场确实充满着不确定性,但也看到了不少新的亮点,包括企业多地上市,还有交易所之间的合作。

过去因为企业通常只会在一地上市,所以交易所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蔚来汽车的三地上市无疑打开了新的局面。蔚来作为纽交所上市公司,也于今年先后登陆了港交所和新交所,是多地上市交易所之间合作的代表案例。

此外,我们看到纽交所也在全球范围内签署了多个合作备忘录,深化交易所之间的合作,携手共进,共享对资本市场的思考。我们也希望通过创建一个更加互联互通的金融生态系统,促进企业获得资本,并且开发新的投资解决方案,从而满足市场参与者和投资者日益复杂的需求。

我相信未来各大交易所之间的合作,以及企业从多维度考虑,选择多地上市,都将成为新的趋势。我们也非常期待能有机会和在座的各交易所代表们进行持续的沟通,使得中国企业家在资本市场出海拥有更多的选择。

伦敦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Jon Edwards:今年资本市场已经开始表现的更加活跃,我们已经看到IPO数量逐渐恢复,伦交所也帮助很多公司做再融资。1-9月通过增发募集了114亿英镑,帮助公司在严峻的宏观经济条件下,获得亟需的资本。

说到互联互通机制,这是跨境融资渠道。在今年波动的市场环境下,7月份,明阳智能GDR在伦交所上市,成功融资7.07亿美元,再次证明双方互联互通的成功。

伦敦交易所的投资者特别关注绿色投资项目,符合互联通机制条件的发行者,现在可以选择三家交易所;瑞士证券交易所、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我认为伦交所是其中最佳的GDR平台,经验最丰富,GDR发行者数量最多。所以我们建议中国公司,特别是大湾区的公司,选择伦敦交易所发行GDR。

新加坡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谢采含:过去一年可能在融资方面,在IPO的推动方面还是有一点相对放慢。随着经济的开放,我们会看到更多好的、优质的企业,度过了寒冬,更快地来到市场。目前在新加坡交易所,有超过650家上市公司,今年内有12家企业在新交所上市,总募资额约5.7亿新币左右。按市值来讲,新交所的上市公司有40%均为非新加坡的海外公司,我们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累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国际市场。

在二级市场方面,新加坡今年的表现也非常优异。截至2022年11月初,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的总回报率大概在7.4%左右,相对于其他的主要资本市场,我们在这个经济周期中,体现出较好的抗压能力。

新交所今年在IPO市场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事情,第一,1月份实施SPACs框架后,迎来了三支有特色的SPACs,各自有很不同的发起人。第二,蔚来以极快的速度,通过介绍上市的方式,正式登陆新交所,实现三地上市。

截至今年6月,新交所整体财年的表现相对较好,实现大约10亿新币的营收规模,是自我们2000年上市以来最高的营收记录。

东京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逯家乡:2019年到2021年,东交所企业上市数量、成交额、总市值都保持持续上升。

从今年的IPO市场表现来看,截至9月底,已经有67家企业上市,跟去年同期相比少了21家左右。我们预判,今年全年的上市企业应该能够维持在110-120家。

东京证券交易所与中国的主要业务内容是交易所之间的互联互通,中日之间的ETF互通从2019年6月份开始,目前有包括日经225指数在内的5只日本股指ETF产品分别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同时包括沪深300、科创50、大湾区创新100指数等共计6只来自中国的股指ETF产品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这样的互通不仅丰富了双方市场的可交易产品种类,也使双方市场的投资者可通过购买对方市场的ETF间接投资对方市场的股票,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机会和投资产品,方便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的需求。

韩国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姜永升:韩国交易所内部也探讨过ETF互联互通。目前开辟了一个新的合作模式,即与中国交易所合编共同指数。2021年5月,我们与上交所签署了更紧密合作的备忘录。去年12月,我们推出了三只指数产品,包括中韩50指数、中韩新能源车指数和中韩半导体指数。

韩国IPO市场今年整体呈现上高下低的走势。今年预计IPO数量达到70家,相对于去年的91家,大概降低了23%左右。有意思的是,今年上半年IPO数量就达到了50家,在全球交易所当中应该是排名第三位的。

此外,韩国交易所的SPACs今年非常活跃,去年SPACs是25家,今年达到了41家,增幅达40%左右。募集资金整体相对于去年降低了21%左右,但整体表现还是可以的。希望中国企业持续关注韩国市场。

全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正在走深走实

《全球财经连线》:从各位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各交易所之间的合作在加强,境内外的互联互通也在加强,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到境外去上市。从交易所的角度来看,怎么帮助中国企业,尤其是大湾区的企业在境外成功上市?

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国区主管葛辰皓:确实现在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有众多的选择,境外的选择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市场。

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的时候,应该是由企业自身情况决定的综合考量的结果。我个人认为在选择上市地的时候,企业可以重点考虑以下5个方面:

首先,市场的资金池有多大,对公司的体量来说,整个市场的储备金,是否能够支撑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以及后续持续融资的需求。

第二,流动性,充足的流动性可以帮助公司更准确的定价,减少公司股票交易的波动,并且后续长期为公司再融资提供便利。公司可以更好地利用好资本市场这个渠道,通过持续的融资来助力企业发展。

第三,市场中投资人的构成,既包括大方向上有多少机构投资人,有多少散户投资人,也包括机构投资人群体的多样性。

第四,市场整体估值体系是否能够更灵活地接受更多的估值需求。有些市场可能习惯于一些相对传统的企业去上市,所以市场也习惯于用类似PE倍数,或者EBITA倍数来估值。但是对于一些特别领先的公司,比如人工智能领域、自动驾驶领域、生物制药领域,估值的方式方法需要更为灵活。

第五,市场本身的定位是否符合公司自身的品牌定位和形象。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都选择走出去,成为全球性的企业。通过在境外上市,比如在美国(上市),可以提高其公司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除了品牌认知之外,公司也可以通过境外上市,和全球最顶尖的公司治理标准接轨,无疑可以督促公司迅速提升其自身管理,还有公司治理结构。

伦敦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Jon Edwards:首先投资者是否理解每个公司的行业特点是特别重要。伦敦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来自各行各业,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网络、消费、再生能源,都很受投资者的欢迎。应该重视投资者、投行还有分析师,伦敦的分析师、投资银行长期从事投资外国公司项目的工作,能够很好地理解中国公司的情况。

当然投资者有很多选择,所以做试水路演我觉得是很好的主意。还有IR服务也很重要,伦敦交易所向公司提供IR服务,我们的网站有一个发行人服务(IssuerServices)部门,专门帮助所有公司提升知名度和业务。

新加坡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谢采含:现在中国有大量的优质的企业资源,也有大量的资本,新加坡资本市场的特色在于比较中立、开放,在全球地缘政治下,无论面对哪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拥有非常大的优势。

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最直接的就是将资本来源多元化,其中更重要的是,将国际市场上的一些治理方式应用于中国企业,让他们实现真正的成熟,在国际投资人眼中更具竞争力。

打个比方,可持续投资是国际市场上比较火的一个概念。一个企业如果被投资人看作可以持续投资的标的的话,必须通过战略布局还有经营理念,使他们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全球所面对的严峻挑战,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不断提升给投资人的投资绩效。所以新加坡多元化的投资群体,就能帮助这些企业达到这个目的。

刚才谈到互联互通机制,新交所也在优化自己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定位,会与各大资本市场强强联手。在新加坡的角度,为了帮助企业接触到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投资人,我们跟比如纽交所、纳斯达克有战略合作,让新美两地上市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协调性的支持。新交所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优化了监管框架。

东京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逯家乡:企业上市地点的选择,不应该是一个单纯的主观行为,一定要把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市场定位等客观存在,与上市地点的选择相结合。选择境内上市或境外上市应该是企业的一个战略决策,而且应站在中长期的视角来考虑。

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整体成交金额里,有60%-65%来自海外。截至去年3月底的股票持有比例数据,30%的股票是外资机构在持有。同时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拓展海外的IPO业务,除了以外国公司的身份在日本上市之外,国外企业在日本注册法人或者子公司的形式,或者外国人直接在日本创立公司并上市,这样的案例也在逐渐增多。这些公司统称为跨境公司,截至目前一共有19家跨境公司在日本上市。我们也希望跨境企业通过在东交所上市,提高外国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和公信力,扩大其在日本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业务,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我们始终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公司来东交所上市,东交所对跨境企业上市没有任何行业上的限制,只要符合上市条件,原则上都可申请。如果上市企业有比较强的日本市场的关联度,上市的可能性也许会大大提高。

韩国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姜永升: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多层次架构的组建,上海主板、深圳主板,还有科创板、创业板,甚至刚刚组建满一年的北京交易所的成立,为中国大陆的企业选择资本市场提供了很广阔的选项。

从2007年到2018年,在韩国交易所上市的中概股达到了24家,比较可惜的是现在只剩下11家。如果想去不管境内也好,境外也好(上市),首先企业的内控,还有财务透明性、金融透明性是非常重要的。韩国交易所创业板市场从2015年开始,引进了一种新的审核制度,叫做技术评估审核制度,即企业技术量,包括生物、医药、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企业,如果技术达到了韩国评估机构的标准,它的外形条件,即销售额、利润等,这些量化的东西就不再审核了,直接审核内控就可以在韩国上市。所以中国的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还有生物医药的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制度来韩国上市。

其次,韩国交易所内部也在积极探讨互联互通模式,希望能够拓展到韩国市场,还有日本和新加坡市场。这样可以吸引优质的中国大陆的上市企业在韩国上市,跟韩国市场有产业链的对接,有相关的业务合作,这样才更有意义。

企业实践ESG是互利互惠和双赢的

《全球财经连线》:下面我想问的更细一点,这两年ESG一直是很火热的话题,在整个ESG生态体系中,证券交易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拟上市的中国企业,各位在ESG方面有何建议?

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国区主管葛辰皓:确实随着国际投资风险意识的提升,ESG的绩效正在影响着企业资本市场的表现。在此我更多的从一个资本市场旁观者的角度,谈谈对中国企业上市的时候,在ESG方面的一些建议。

首先,我认为ESG已经从过去可有可无的一项,变成了企业在资本市场必须要考虑的要素。在数据和信息透明的时代,对ESG的主动披露更有利于加强企业的正面形象。对上市公司而言,获得更好的ESG评级,纳入相关的指数,将更有机会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和追逐。

其次,我也建议公司尽早树立起自身的ESG意识,并且建立符合自己公司模式的ESG概念,而不是等到IPO的那一刻,在撰写招股书的时候,才现场拼凑一些ESG相关的故事。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ESG方面也不需要过度的加工。

同时,我觉得值得强调的是,ESG相关的披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像在招股书里挑选核心运营KPI,以及财务指标一样,去选择ESG披露的相关信息,需要保证这些信息的可持续性和可被审计性。

最后,获得ESG投资人认可,需要有一定的耐心。ESG方面的好处并不一定会马上体现,在IPO时,或者在IPO上市后第一周、第一个月内,也许我们看到自己的股东名册,并没有像想象的瞬间吸引来那么多ESG领域的投资人。但大家千万不要气馁,就像ESG本身一样,很多ESG投资人也需要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评估。

总而言之,我觉得企业实践ESG是一个互利互惠、双赢的事情,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自发的做出改变,

伦敦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Jon Edwards:在ESG方面,我认为中国企业已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设立了ESG委员会,发布了ESG报告。

现在所有企业应该注意的是,投资者是否理解其ESG政策。15年前投资机构、投资着面对的问题是ESG项目信息缺乏,而现在有另外一个问题,是信息过多,不容易比较上市上市公司的ESG成绩,所以需要好的指标(benchmarks),伦交所集团提供了结构化和标准化的ESG产品。评级企业成绩的传统财务指标同样重要,几年前伦交所推出了绿色经济标志,目前在伦交所有100多个公司获得绿色经济标志,有超过50%的收入来自绿色经济行业,总市值约1,800亿美元。通过互联互通机制,5家(发行人)中已经有3家获得绿色经济标志。

新加坡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谢采含:现在市场尤其喜欢ESG概念强的企业,拿新加坡的投资人来讲,他们对ESG概念强的上市公司会有特别的偏好,甚至把投资组合比较显著的一部分,配置到这类主题的一些股权投资当中,业绩因素也越来越被看作是影响公司持续性的一个环节。

所以企业在选择市场时,必须选择一个能有效帮他们突出这方面的优势的市场,或是在制度和规则方面,能引导公司强化这方面的披露。我们作为一线的监管机构,新交所在2016年就已经引入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计划,也基于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建议,引入了对强制性气候报告采取分阶段实施的方法。

信息披露相关的还有数据,交易所涉及很多数据来源,新交所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联合推出了ESG数据披露平台,方便企业以比较结构性的、高效的方式,报告ESG的数据,投资者也可以通过这样比较统一的格式、方式去获取数据,更容易地去判断企业适不适合投资,来这边上市的企业都能享受到这些服务。

东京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逯家乡:ESG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上市企业也好,或者想发一个产品也好,如果没有ESG的概念,就很难获得来自境外大的投资机构的青睐,这是一种趋势。中国国内最近这两三年时间,我个人感觉在ESG领域获得的成绩还是蛮大的,有些方面也取得比较突破性的进展。

ESG在公司层面上来讲,更多的是专注企业非财务效益的评价标准。从投资者角度,ESG的标准可以让投资者通过观测企业公布的ESG信息和成绩,来评估投资标的企业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效益。

东京证券交易所通过为上市企业制定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企业进行有关ESG方面的信批,履行作为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随着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绿色债券等可持续发展相关产品发行量的增加,东交所也在努力为这些产品搭建信息平台,并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作为交易所的一个运营商,我们将从资本市场的角度,通过提供ESG相关的指数和产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

韩国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姜永升:韩国市场也非常重视ESG的发展,韩国政府前两年已经出台了一个ESG的评估平台,评估上市公司的ESG标准,韩国交易所也专门设立了ESG部门,引导上市公司的ESG披露,而且这个这部门也负责上市公司的ESG披露内容。以前我们在审核的时候,重点放在可持续经营上,现在逐渐把重点审核的内容放在ESG方面。

韩国政府在2015年的时候,通过修订韩国资本市场法,在法律上明确了上市公司ESG的披露。有过渡的时间,2019年的时候要求市值在120亿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必须披露ESG,今年是达到60亿人民币市值的企业需要披露,到2026年,整个韩国主板市场所有上市公司都有义务披露ESG的内容。通过在韩国的实践发现,上市公司要做ESG披露的话,要花费很多的成本,所以有些中小企业不愿意这么做,但这是一个大的趋势,阻挡不了。

中国国内近两年ESG相关的披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约有31.2%的A股公司开始披露ESG的信息,特别是头部的国有企业,ESG披露意识非常强,这方面我们交易所应该向中国大陆A股的企业学习。

中国企业如果去境外上市,我觉得首先应该遵守当地相关的ESG准则,按准则来履行披露就可以了。特别是管理层在这方面应该有强烈的意识,如果达不到标准,有可能会对中国企业,甚至对中国产生负面的影响。

明年全球IPO市场或将迎来反弹

《全球财经连线》:刚刚大家都提到了一个词可持续性,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想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健康融资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今年全球IPO市场是一个小年,但仍有一些企业希望在寒冬过后可以去境外成功上市。因此站在岁末,我想请各位展望一下明年的全球IPO市场。

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国区主管葛辰皓:首先,不可否认当下市场依然充斥着不确定性,谁也没有水晶球来预判未来市场到底走向如何,但我相信冬天之后必有春天。

讲到IPO发行的窗口,我认为短期内,市场可能还在一个较为波动的状态,并不是特别好的定价发行的窗口。试想如果二级市场可比公司的估值今天暴涨10%、15%,明天暴跌10%、15%,对二级投资人来说,也比较难给发行人做定价,所以我们看到全球各地区的项目,发行时间都在往后顺延。

关于海外上市、行业监管、PCOB审计底稿的审核问题,近来有不少的新闻,我们看到双方依然都还在努力,我们预判总体各方都是向好的。

最后,我想值得提的一点是,IPO的窗口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好的IPO窗口,更是在资本市场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事情,公司长期的价值并非由其IPO窗口决定的。所以中国的各位企业家和创始人朋友们,更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我是不是正在建造一个更好的公司?而不仅仅是每天都在焦虑什么时候是下一个IPO的窗口。在资本市场充斥着不确定性的时候,我觉得公司更应该回归基本面的发展,修炼好企业的内功。美股的IPO的准备时间一般为6-8个月,当然现在这个时间表可能会更长一些。虽然当前市场的发行窗口还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但是我认为有上市计划的企业,依然可以尽快开始着手做好准备工作,以保证在IPO窗口出现的时候,能尽快抓住机遇,结合资本市场的窗口,更有效地助力企业发展。

新加坡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谢采含:现在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新加坡所在的东盟,所以随着RCEP的号召,东盟和中国的互联互通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两个市场联动之下,我觉得会有很多机遇值得期待。

新加坡也是东盟的一个枢纽,金融环境最成熟,硬件设施最完善,而且全球离岸人民币中心在这里,所以我们优势非常多,在吸引投资人方面,在吸引企业方面,有非常特殊的定位。

中国和新加坡的合作不断加深,让中国企业出境一步到位地进入东盟市场。再加上新加坡拥有5.4万亿新币的在管资产,在管资产年增长率非常高,有那么多的资本流向新加坡,整体环境对于企业进行融资的展望,我是比较看好的。

伦敦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Jon Edwards:我的看法也是很乐观的,总体来说,我们已经看到经济的恢复,两三年时间的疫情,还有供应链中断等问题,我们已经差不多克服了。所以我觉得可以期待2023年比较好的IPO,还有增发的情况。

很多公司都在等待最好的、最适合的IPO窗口,他们需要注意我们所有交易所提到的IR和ESG,因为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他们可以帮机构投资者比较好地理解其业务的细节,使用所有交易所的产品,可以帮助他们在2023年成功IPO。

东京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逯家乡:市场出现一些变化和调整,都是发展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很正常的东西。东京证券交易所的IPO市场,其实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处于低谷期,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但是我们在2011年的时候,IPO的数量就出现了显著回升,而且持续增加,去年达到了近年来的峰值,全年共有136家企业上市。去年上市的136家上市企业当中,有93家是在我们的创业板市场上市,初创期、初创型,或者成长型企业的上市,未来有可能还是市场的一个趋势。

展望2023年,虽然依然会面临很多挑战,包括疫情、日元贬值、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但是我们也相信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的数量,还能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韩国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姜永升:我对于2023年(的展望)稍微保守一点,虽然很多人预判明年是上低下高这种局面,因为很多不确定性可能到明年上半年的时候会解除,可能到明年6月份的时候就明朗化了,这样自然而然经济整体活跃度要提高,IPO市场肯定会有一些大的提升。

我们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这种低价发行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从数量上来看,可能会达到去年这样高的一个标准,因为今年很多企业,像韩国这里也是一样,本来要发行的企业,因为下半年市场低迷,估值特别低,所以没有发行。但我们都知道,一旦被审核通过之后,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是6个月的时间,6个月内不发行的话,就重新进行审核,这样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很多企业不得不做IPO上市,这样的企业还比较多,所以从韩国的情况来看,数量上肯定能达到以往的标准,但是募集资金的量肯定要少很多。

《全球财经连线》:从刚刚的讨论可以看到,尽管还有不确定性,但是明年的全球IPO市场可能会迎来反弹,我们希望企业在熬过寒冬之后能够迎来春天,也希望明年的南方财经国际论坛,我们可以在广州线下相见,再次感谢各位参与我们的讨论,谢谢!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责任编辑:杜弘禹和佳赵越李依农

制作:李群

拍摄:陈蓁

见习记者:郝佳琪

设计:林军明实习生刘雪玲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曾婷芳赖禧黄达迅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编辑: 张然 唐双艳 吴婉婕

海外商务合作: 黄子豪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资本市场 首席代表 北京代表处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

版权所有 新消费网 xiaofei.7812.cn

粤ICP备1802332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