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碗馄饨”谈作文
陈志锋
(资料图)
“一碗馄饨”事件出现在学生作文之中,是七八年前的一次初一年级期末考试的作文上。
记得那一次期考的作文是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看到题目后,我眼睛为之一亮,一口气从开头读到结尾,我为那篇作文简洁的语言,新颖的构思,清新的选材感到兴奋,并为之拍手叫绝。
那一篇作文我给了满分,之后慢慢思考,我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似乎有些熟悉,像在哪个地方见过,于是拿来和同科组的老师分享,有个初三的语文老师提示说,是不是抄了试卷里阅读题的文本呢?我把试卷拿过来仔细地阅读了一遍,果然,“一碗馄饨”事件是从这次考试阅读题的文本里抄出来的。文章记叙了一个小女孩因一件小事与母亲发生争吵,之后离家出走,后来在一位老婆婆的店里吃馄饨,在老婆婆的开导下,她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真正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我当即把满分改成了零分。
此后的七八年间,每每写到与亲情或母爱相关的作文,学生作文不乏再现“一碗馄饨”的现象,稍聪明一点的同学把它改成了一碗米粉。
这让我想起了14年前的一次期考作文,也是写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因感冒发烧,然后母亲背她去医院就医。骄阳下,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口渴了,来到半路上的一个水果摊前,母亲给她买了一个苹果,自己舍不得吃,给她一个人吃,通过这件事来突出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这篇作文我给了90分,可是在接下来的阅卷里,我居然发现有近百篇雷同的作文,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经过七八年的“砍杀”,感冒发烧去就医半路买苹果的作文事件才得以彻底消灭。
对初学写作文的学生而言,作文似乎很难。其实要把作文写好,只要掌握了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个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写这篇作文,我们想告诉读者什么,就拿《一碗馄饨》来说吧,文章意在突出母爱的伟大,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立意。简单地说就是写作意图,即你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教训、启发和思考。
接下来,我们就要围绕着这个写作意图去选取材料(一般指的是事件),安排材料,这就是选材和构思。选材要选新颖的材料,什么是新颖的材料?就是别人没用过或很少有人用过的材料就是新颖,怎么知道哪些材料别人用过?哪些材料别人未用过?那就得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知道所选材料的新旧,就像用一碗馄饨来突出母爱,第一个写作的他的选材算为新材料,后来的人又写,那是炒别人的旧饭,这就不新颖了。
所谓的构思就是写作的思路,通俗地说,在你所选取的材料里,哪个材料写在前,哪个材料写在后,它们安排在这样的位置对突出中心会起到怎么样的作用,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通过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5幅图来突出春天的新、美、健的,这是按由低到高、由物到人、由正面到侧面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文章的写作顺序的。
第三,是要把安排好的材料叙述清楚,最基本的要求是文从字顺,表达清楚,明白如话。一般而言,第一段要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为全文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主体部分段与段之间要有过渡,每一段的第一句要总起全段,末尾一句要总结全段,交代下一段,或者在下一段的开头总结上一段并交代本段,或者干脆用过渡段。最后一段要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画龙点睛,一般用议论抒情、感悟升华来实现。
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件要有细节描写,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心理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比如《一碗馄饨》通过“疲惫不堪”“露出喜色”等神态描写来表现出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见到女儿回来后的欣喜,从而突出母爱的细腻、深沉。
最后,在书写上要求认真、工整,避免写错字、别字,不要在行文中到处涂改。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照顾整体,不要想一句写一句,最好先打好提纲或腹稿,全文的每一段每一句要思路清晰,一气贯通,这是书写工整的前提。写写停停,涂涂擦擦,势必影响卷面的清洁,这样会给作文评分自打折扣,这是写作合格的起码要求。优秀作文是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议论和抒情,再到感悟和升华逐渐提高的。
归根结底是要广泛阅读,勤于练笔,好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
作者简介:陈志锋,男,壮族,1972年11月出生,广西东兰县泗孟人,东兰县作协会员,梧州市作协会员,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会员。热爱文字,偶有诗词、散文、小小说、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各类报刊上发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