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产品有哪些(互联网金融产品有哪些特征),一起来了解下吧。
互联网金融产品有哪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开始出现在互联网上。因为这个产品是委托给互联网的,所以叫做互联网金融产品。那么,互联网金融的产品是什么呢?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有五种典型的应用。
第一类:网络支付
支付领域的典型产品有两种:以支付宝,财付通和易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的特点是以线上为业务重点,与电子商务联系紧密,少数拉卡拉人以这种方式去线下招商。另一个是银行的网上银行支付,本质上,网上银行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没有太大区别,两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非现金支付功能。然而,银行在线下开了一个账户,却输了钱,走上了自己的路。网上银行支付发展较早,但它为第三方支付做了一件婚纱。
第二类:网络贷款
贷款也是两种典型的产品: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银行和以人人贷款为代表的P2P。现在,阿里可以实现贷款、存款和兑换三种功能,但与传统银行的区别只是车牌。阿里的优势是大数据,通过开发电子商务大数据,可以降低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这也是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电子商务高度融合。每个人都熟悉P2P。这里要强调的是,P2P和线上的网络银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P2P的本质是金融脱媒,借贷双方直接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P2P和银行网络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第三类:网络理财
典型的理财产品是以田甜基金为代表的基金电子商务。近两年基金电子商务的兴起来自于第三方基金销售资格的许可奖金,这种模式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理论上,基金电子商务平台可以通过对客户的数据挖掘,为合适的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但是,由于国内理财的主要消费者是中老年人,在销售方面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这是成交,线下电话网上展示的一个沉重模式,数据挖掘无法讨论。同样,也有保险电子商务,这将不再详细描述。
第四类:网络证券
目前,以股票交易软件为代表的互联网证券:证券网上交易和以雪球为代表的证券社交网上交易有两种典型产品。证券的时效性与互联网完美匹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网络证券也是所有国内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鼻祖。
中国证券公司网上交易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美国的网上交易始于1995年,日本始于1996年,我们和台湾都是在1997年开始网上交易的。中国证券公司和世界其他地方首次在线上,起步,股票软件和股票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是,证券国内市场监管的思路过于保守。2000年,证监会颁布《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只有经纪人才有资格从事网上证券委托业务。和讯和证券之星,这些希望与经纪人分享费用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在线经纪人的网民,被拒之门外,只留下一些股票交易软件制造商来咨询半隐藏的销售指标,而中国在线经纪人的进程被人为地推迟了13年(或许更久)。
在过去的十年里,证券公司的内部创新也受到监管,如果不允许它们跨地区经营,所有的道路都将被堵塞。网民只能在金融信息的边缘徘徊。这种不能与交易相结合的外围模式,在2011年斯诺鲍的社交网络社区中已经基本发挥到了极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方三文先投资美股,然后滚雪球,这是无可奈何的。今年,美股转化了私募股权基金,这表明证券互联网的发展与交易息息相关。当然,这一趋势的前提在于监管政策的自由化。
第五类:网络『金融创新』
这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直接转化金融的所有产品。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种互联网金融,也是我认为最像互联网金融的产品,而不是金融互联网。典型的是比特币。通过技术的分散化,比特币颠覆了央行的货币和金融原则,其能量相当于由原子裂变引起的核爆炸。
互联网金融与普通金融的区别
一是互联网金融产品与传统商业银行产品没有本质区别,在一些反馈和应对领域有效率优势,但整体风险管控能力相对较弱;第二,由于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缺乏充分、及时和深入的监管,其产品分类存在一定差异,呈现出“丛林”特征;第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定价优势主要来自效率优势,而不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内在优势。短期内可能相对有效,但个别产品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足可能会导致相关产品线甚至机构自身中长期竞争力的丧失。金融企业从本质上管理风险,风险具有连锁反应,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蝴蝶效应,最终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银行想设计更多的明星产品,但必须以基础产品的强力支持为基础,失去客户存款的信任。更不用说明星产品很难支持,甚至基本的贷款产品也可能难以维持。这种产品的精耕细作和自我信誉的维护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要靠多年的积累和长期的努力来与客户建立互动和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