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完木枕,桥梁工们踏着夕阳回到了工区。寇春珂摄
新式木枕采用树脂材料,使用寿命超过30年。寇春珂摄
更换每一根木枕前,都要松掉前后20米范围内的160多个螺栓。寇春珂摄
(资料图片)
新式木枕每根有500多斤,需要“前拉后推”运到换枕地段。寇春珂摄
钻到空间不足1.6米高的轨枕底部再次确认木枕的好坏。寇春珂摄
检查确定损坏的木枕。寇春珂摄
春运前,对全桥进行除锈刷漆。寇春珂摄
春运期间通过京九铁路孙口黄河特大桥的客、货运列车。寇春珂摄
紧张而有序的高空作业。寇春珂摄
人民网济南2月2日电 京九铁路孙口黄河铁路特大桥是中国跨越黄河最长的双线铁路桥梁,全长6.8公里,主跨1.7公里,大桥凌空飞架,北岸是河南,南岸为山东,是我国南北客货运输大通道的重要节点。
在这座铁路大桥旁、黄河岸边,常年驻守着一群“守桥人”,守护着铁路畅通和大桥安全,他们就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聊城工务段孙口黄河大桥工区的桥梁工。春运期间,这里演绎着一场别样的桥上“换轨战”。
孙口黄河铁路特大桥有 8900多根木质桥枕,已经服役13年,由于常年受黄河水汽侵蚀,桥枕内部腐蚀、外部通裂,钉孔周围腐朽、钩螺栓锈损。春运以来,每天有230多趟火车通过大桥,不及时更换桥枕就会影响列车安全。
随着作业负责人一声喇叭鸣响,机械的轰鸣声、道钉的碰撞声、人员的吆喝声交替响起,这边用扳手松卸螺栓,那边用撬棍拔起道钉,大桥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沸腾景象。每一根桥枕重400斤,有3米多长,桥梁换枕需要在不足半米宽的通道上高空作业,如若邻线来车,要立即停止作业下道避车,因此,120 分钟的天窗时间里他们要分秒必争。
冬季的黄河桥上,冷风刺骨,气温最低时有零下 20 摄氏度,复杂的作业环境时时考验着这群守桥人。为了适应工作环境、提高作业效率,他们用绳子把裤腿绑起来,防止风从裤管钻入,棉帽套上安全帽,大棉衣扎一根粗腰带,远远看去,像是身着防护服的特种兵,别样帅气。
钻梁底、上桥顶、紧螺栓、砸道钉……人干起活来就不觉得冷了,这是桥梁工们的心得。克服恐高,这也是每个桥梁工必须过的一关。大桥顶部更换螺栓需要爬到离河面30多米高的桥顶,“00后”杨皓宇记得自己第一次桥顶作业,感觉“人没动,桥在动”,他照着老师傅教的方法,眼睛看向远处村庄,对缓解紧张果然有效。
“这次换上的是新型复合桥枕,耐压强度高,不易变形,耐酸、耐碱、耐盐雾腐蚀,防虫蛀,几乎无需维护,使用寿命是普通木枕的 4倍以上、能超过30年,年轻的桥梁工到退休都不需再换。”带队运输桥枕的工长王鹏兴奋地说。
自1996年退伍后,王鹏就来到这座大桥,49岁的他见证了大京九的开通,在这里一待就是27年,他把大桥比作看大的孩子,每颗螺栓每根木枕“听不听话”他都门清儿。52岁的李向林是京九铁路建设者,开通后从工程局留了下来,从铁路的“建设者”变身“守护者”,并在离大桥20公里的阳谷安了家,被称为“落段”(“留下来”的意思),桥梁车间有9位“落段”,他们把青春留给了大桥。
大学毕业新入职的赵志波,从小就长在黄河边,家就在大桥不远,当初看着桥梁工们在桥上干活,特别羡慕这些能“钻天”的人,入职后,他圆了自己多年的梦。面对即将退休的“落段”,小赵有自己的决心:放心吧,师傅们,大桥有我!
如今,孙口黄河大桥工区有20多名守桥职工,有4名临近退休,每年都有新生力量不断加入,他们如同大桥的螺栓、桥枕一样新老交替,日复一日保障着这条物流大通道的畅通。(顾玉雪 寇春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