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夜的风雪,湖州市德清县武康街道对河口村的清晨仍透露着些许刺骨的寒意。一碧如洗的晴空下,漫山的竹林被疾风吹得哗哗作响。
而在对河口村文化礼堂前,却是一番暖意浓浓的景象。当天,一场“非遗传承庆新春”活动正在举行,不少民间书法家们在案头挥毫泼墨,为当地村民写“福”字、春联。红彤彤的灯笼下,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表演即将开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民间书法家们在案头挥毫泼墨。人民网 艾宇韬摄
“好些时间都没有这么热闹过了。”鳌鱼灯非遗传承人杨水泉笑呵呵地说,前些年受防疫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村里的文化活动规模都不大,“因此,为了今天这场表演,我提前好几天就准备了起来,格外期待。正好又是过年,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
杨师傅介绍,作为一项花灯类民俗活动,鳌鱼灯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灯头如龙,灯身如鱼,材料主要选择当地的淡竹,劈成篾丝后配合的确凉布编扎而成,布料上还得绘画鱼鳞、吉祥、平安等字样的图画。往年也只有在农产丰收、传统佳节这样的重要日子里才会对外表演,表达出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美好生活的祝愿。
鳌鱼灯上色彩丰富的图画。人民网 艾宇韬摄
“鳌鱼灯制作工序看似并不复杂,但其中鱼头、腰节、鱼尾等各个部分的结构要求却十分精细。许多地方只有照着老灯的样子现学现编。”这几年,虽然鳌鱼灯表演暂时被搁置,杨师傅却把花灯的养护得很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拿出来逐个擦拭一遍。“遇上虫蛀这些情况,还要到山上寻找合适竹子,回家后劈成两公分左右的篾片予以替换,使得原来的模样不被破坏。如果钢丝生锈了,还要重新到五金店购买尺寸合适的。”
杨师傅展示鳌鱼灯的结构样貌。人民网 艾宇韬摄
“哎呀,光顾着聊天了,时间已经到了。”看见村里“老熟人”陆续赶到,话匣子有点“刹不住车”的杨师傅只得暂时作罢,往不远处挥了挥手,呼喊着几名少年将身旁的鳌鱼灯高高举起,“来来来,大家赶紧把队形站好!注意脚下,路滑!”
随即,在杨师傅的指导下,少年们沿着设计好的路线,来回转动花灯的支撑柄,半空中的鳌鱼灯也随着少年们的舞步,有节奏地摆动起来。
少年们参与鳌鱼灯表演。人民网 艾宇韬摄
“他们都是本地东风小学的学生,平时没少练习。我对他们今天的表演还是很放心的。”杨师傅欣慰地说,为传承这项地方非遗文化,他经常会到学校向学生们讲述鳌鱼灯的制作技法和历史典故,也带着他们学习一些基本的表演技巧,希望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部分花灯上的彩绘图案就是他们在课余时间画上的,虽然比不上文化站里的专业画师,但也承载着他们对这项技艺的认可。”
学生练习鳌鱼灯表演技法。赵宁摄
近年来,鳌鱼灯遇上传承瓶颈,加之演出场次减少,年轻一代很少能接触到这项非遗文化,缺乏对其悠久历史内涵的了解,也没有急迫的保护意识。
“目前村里还会这门制作手艺的只剩下四五位老人。”作为其中年纪最轻的一位,年过六十的杨师傅也是各类活动的召集人、组织者,肩上的担子也不小。
说话间,现场几位受邀参观表演的外籍高校教师对这场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大家的热情邀请下,加入了鳌鱼灯表演的队伍。“只有让更多的人开始真正喜欢上这门技艺,鳌鱼灯才能真正‘游’出一片新天地。”杨师傅介绍,自从鳌鱼灯入选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自己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邀请,从隔壁村举办的丰收庆典,到中国农民丰收节、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开幕式,鳌鱼灯也渐渐从小山村走向了“大舞台”。
竹林间的特色民宿。受访者供图
同时,对河口村也在思考将鳌鱼灯的文化影响力转换为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当地淡竹资源丰富,样式精美的鳌鱼灯就以其为主要原料,杨师傅曾经取材的竹林,如今也开起了民宿,实现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兼容。民宿主们也在不断精益求精,将自家民宿的客房、大厅、景观等进行全方位提升,融入当地特色文化,走上文旅致富之路。
采访行将结束,杨师傅的电话又响了起来,“县里刚邀请我参加今年的新市蚕花庙会,我一定要好好展现展现我们村里的发展新面貌,为新年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