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交通运输系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交通运输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紧扣“大交通”“高质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高质量公共交通,努力当好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长沙的开路先锋,成为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先行官、排头兵。
一、示范创建,开启公共交通的进阶之路
通过“公交都市创建”“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长沙公共交通理顺机制体制、完善顶层设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关资料图)
1.改革破题。立足长沙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公共交通实际,借鉴全国公交行业成功经验,奋力实施“大产业、大集团”战略,2021年,备受市民关注的长沙公交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将全市原有的8家公交企业整合为1家,开启了长沙公交事业改革发展新里程。抓好网约车、共享电动车等新业态管理,建立运力投放机制,出台系列监管制度。
2.规划引领。在城市用地空间结构上,突出以轨道交通和公交枢纽为依托的TOD发展模式,让市民集中居住在公共交通设施附近,更方便地使用公交出行。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上,重点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让市民在居住地附近就能享受所需的大部分生活服务,更好地选择慢行出行方式。
3.体系凸显。长沙主城区公交线路达292条,公交车7906台,长沙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的接驳率超过94.9%,“抬脚上公交、出门坐地铁”成了众多市民出行的首选方式。长沙作为唯一连续3年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的城市,核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近75%,绿色出行服务满意度达85%,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4.19%,构建形成了便捷、高效、安全、智能、绿色的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名单的公示,长沙赫然在列。
二、优化网络,拓宽灵活高效的便民之路
公交网络是公共交通服务的基础,近年来,长沙不断完善绿色出行网络,基本建成轨道交通骨架网络,不断优化公交线网提供精准特色公交,绿色出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1.构建轨道交通骨架网络。轨道交通具有运能大、速度快、舒适准点的特点,是提高绿色出行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市民绿色出行的关键。已建成运营轨道交通线路7条,包括6条地铁(191公里)和1条磁浮快线(18.6公里),城区“米字型”轨道交通骨架网络基本建成,日均载客突破200万人次。新建成的轨道交通6号线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唯一一条采取“B包+运营”PPP方式的线路,引进了国内先进的运营机构,为地铁建设运营开拓了新思路。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包括1号线北延一期、2号线西延二期、3号线南延线和7号线等线路,届时长沙市城区骨架轨道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得到完善。至2030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超300公里,至2035年,轨道交通覆盖中心城区70%以上的人口和岗位数,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快进快出”的轨道交通服务。
2.不断提供精准特色公交。持续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常规公交线路有292条,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主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100%,日均客运量达122万人次。将在未来构建“1+4”(主城区和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的市域大都市公交格局。未来将以需求为导向,提供高品质特色定制公交服务,利用“互联网+公交”,定期开展公交出行需求和公交线网供给分析,减少线路重复和不必要的客流竞争,提供精准服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针对市民美好出行需求,不断丰富公交网络层次,提供特色化、定制化的高品质公交服务,推出城际公交、园区公交、市民办事专线、旅游专线、假日公交、社区巴士等一批特色公交线路,形成长沙多层次、多样化的公交线网架构,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
3.持续完善慢行交通网络。加大慢行交通网络的建设力度,2020年新建人行道75.62公里,新建非机动车道63公里;2021年新建人行道112.28公里,新建非机动车道97.88公里;2022年上半年新建人行道50.82公里,新建非机动车道31.34公里,慢行交通网络得到大幅提升。结合长沙市文旅名城定位和特有的山水景观资源,建成高质量城市休闲绿道网络,使之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三、 夯实基础,铺设更具力量的发展之路
长沙不断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基础支撑,在公交车纯电动化、公交站场标准化、公交站亭(牌)特色化、过街设施立体化、共享单车规范化、电动车骑行安全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市民绿色出行意愿不断增强。
1.公交车纯电动化。纯电动车推广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公交车辆绿色化、纯电动化,目前长沙市公交车辆全部为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其中纯电动公交车占比达70.8%。
2.公交站场标准化。组织编制了《长沙市主城区公交站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供需平衡、一车一位”的思路,制定了公交站场实施方案,提出公交站场建设标准,解决公交车辆进站停保难、占路停放、建设标准不统一等突出问题。
3.公交站亭(牌)特色化。推动公交站亭(牌)提质提档。在满足出行等候、信息发布等基础功能之上,配套一系列智慧服务,实现人流监测、无线网络服务、USB充电等功能,提升市民公交出行体验感,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彰显湖湘文化底蕴,展示大美长沙的颜值和气质。
4.过街设施立体化。大力新建立体过街设施,自2020年以来,共新增立体过街设施近30座,立体过街设施总量达239座,提高了市民过街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5.共享单车规范化。结合轨道车站、公交车站、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设置共享单车停车点,规范共享单车智能停放。共享单车停车点总量达到5007处,提高了使用便捷性,保障了市容市貌和正常交通秩序。
6.电动车骑行安全化。明确电动车骑行必须佩戴安全头盔,守护骑行者生命安全。在全市269个交叉口,通过彩色沥青路面设置电动车和自行车等候区,规范电动车自行车候车秩序,提高骑行过街安全性。
四、科技赋能,打造全新出行体验的智慧之路
科技改变生活,智慧点亮城市。长沙公共交通加快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拓宽智慧公共交通便民服务渠道,让广大市民乘客体验全新出行。
1.推广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完成75条线路、2072台公交车的智能网联设备安装,84个交叉口智能网联路侧RSU设备安装,开通5条智慧公交通勤线路。通过交叉口信号优化技术,线路运营速度提升近30%,有效地引导市民选择公交出行。
2.建设“长沙公交大脑”。启动长沙市交通综合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TOCC)二期工程建设,重点打造长沙市“公交大脑”,通过多元公交数据融合,进一步完善公交运营监管、智能调度、规划决策支持、出行信息服务等功能,切实提升智慧公交发展水平。
3.完善公交移动支付系统。通过湘行一卡通、支付宝、长沙地铁、我的长沙、和包支付、银联云闪付等APP扫码乘坐公交和地铁,提高市民乘坐公交的便捷度和获得感。攻克技术难题,推出全省首创的乘车码、健康码、场所码公交“三码合一”,实现了“一次亮码、安全出行”,疫情期间大幅提高市民乘车效率。
五、公共一体,铸就区域发展的振兴之路
以公共交通为纽带,加速长株潭三市融城。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公交融合发展、一体运行。同时着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支撑乡村振兴。
1.推进长株潭公共交通一体化。2017年,贯穿长沙、株洲、湘潭的长株潭城际铁路全线通车运营。一条城铁,三地连城,近百公里,半小时互通,如今,这样的融城生活已成为长株潭三市居民的生活常态,三城开启“同城”模式。2022年10月,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行,形成了“轨道上的长株潭”,加速推进长株潭“半小时”都市圈发展。三市间已开行5条城际公交线路。“潇湘一卡通”实现三市公共交通、停车等场景的全面应用。
2.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针对主城区27个建制村(常住人口约13.4万人)暂未通公交,村民出行极为不便的问题,按照“全面覆盖、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市区共建”的原则,制定了长沙市主城区城乡公交“村村通”实施方案和线网规划方案。按市公共财政收入1.5%的比例设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资金,将城乡公共交通统筹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五区一县实现“村村通公交”,织密城乡公共交通网,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3.推进“轨道+公交”一体运行。组织编制轨道交通线网与公交配套方案,优化接驳公交站点和公交线路,提高公交和轨道接驳便捷度,促进“两网融合”,实现地铁到站、公交到家。完善轨道交通标识系统,组织编制《轨道交通出口导向标识规划设计》,为每个轨道车站出口设计导向标识,方便市民乘坐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长沙高铁西站、宁乡高铁站、浏阳高铁站和长沙机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全面提速,推动长沙机场—高铁站实现“空铁无缝换乘”,公交和轨道交通换乘“无缝衔接”。建设“长株潭”城际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通过加密发车班次、推出“铁路e卡通”等措施,构建“城内地铁化、城外城际化”的运营模式,日均客运量从原先的1万人次增长至2.55万人次,实现长株潭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作者:欧璟,系长沙市政协委员、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