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推荐:看穿越千年的“苏哈尔”号如何见证中阿友谊

2022-12-09 19:30:17    来源:金台资讯    

图为陈列于广州博物馆的“苏哈尔”号船模与珠江码头木桩。王雅蝶 摄

一艘船,要经受多少考验,要经过多少时光,才能称得上“友谊之船”?一千多年前,“苏哈尔”号自阿曼苏丹国(以下简称“阿曼”)破浪而来,历时二百多天,经印度、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出马六甲海峡经南中国海驶抵广州。日前,记者从越秀山山脚出发,拾级而上,重走阿曼仿古木船“苏哈尔”号海洋科考团之路,前往广州博物馆寻求答案。

步入馆内3楼展厅,“苏哈尔”号船模与珠江码头木桩相映,刹那间,耳畔似乎传来一阵阵海浪声、船员们的劈波斩浪声,诉说着千年间中国与阿曼海上贸易往来的动人故事。


(相关资料图)

图为广州博物馆主馆址镇海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王雅蝶 摄

阿曼是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也是造船和海上贸易中心之一。公元7世纪至13世纪,中国与阿曼的交往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代表之一。据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介绍,在公元8世纪中叶,由阿曼航海家欧贝德率领的“苏哈尔”号双桅三帆木船从该国首都出发,仅凭风力在海上航行近万公里,历时七个半月后抵达中国广州,开启阿拉伯帝国和大唐王朝之间的海上贸易航道。“苏哈尔”号木船为中国带来亚麻、毛毯、金属制品、阿曼特产乳香,又将中国的丝绸、陶瓷、樟脑、麝香、食用香料满载而归,自此两国往来更加紧密。

“苏哈尔”号船属于缝合木船,是波斯湾地区的一种古老、原始的船只种类,韧性较好。王雅蝶 摄

为实地体验古代阿拉伯航海家航行的艰辛,切身体会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海上冒险家辛巴达探险的真实程度,增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人民的友谊,1980年11月,阿曼船长塞弗林驾驶仿古木船“苏哈尔”号,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驶向中国,开展海洋科学考察活动,历时216天,于1891年7月1日抵达广州。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洲头咀公园的“苏哈尔”号帆船纪念碑,采用中文、阿拉伯语记录。朴馨语 摄

中阿两国友好往来事迹吸引游客驻足阅读。朴馨语 摄

“阿曼‘苏哈尔’号科考团抵达后,广州人民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迎接贵客到来。期间,船员们前往广州、佛山等地参观交流,加深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认识,重温两国友好往来的一点一滴。1995年,阿曼民族遗产与文化部在我国文化部协助下,在广州市海珠区洲头咀公园树立纪念碑,再现‘苏哈尔’号双桅三帆木船的航行图,永志两国友好。”广州博物馆馆员邓颖瑜说。

据介绍,1991年7月14日,在仿古木船“苏哈尔”号前往中国开展海洋科考活动十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到广州博物馆参观,阿曼民族遗产与文化部将作为中国和阿曼友谊象征的“苏哈尔”号船模赠予广州博物馆。如今,广州博物馆陈列的文物还有瓷器、胡人俑、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墓碑等,都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的鲜明例证。

阿曼民族遗产与文化部将作为中国和阿曼友谊象征的“苏哈尔”号船模赠予广州博物馆。广州博物馆供图

图为北宋时期广州西村皇帝岗出土的西村窑器残片。王雅蝶 摄

图为唐朝时期长沙窑釉下褐斑模印贴花对鸟纹瓷壶。王雅蝶 摄

唐代有大批胡人经海路或陆路进入中国境内,从事商业、宗教和艺术活动等。图为黄釉胡人俑。王雅蝶 摄

阿拉伯人蒲氏家族自宋朝入华定居以来,不仅改用汉姓,其后世更经科举晋升仕途。图为蒲氏家族墓碑。王雅蝶 摄

7世纪下半叶,随着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广州经商,伊斯兰教由海道传入中国。图为唐代时期珊瑚石阿拉伯墓碑。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广州博物馆 海上贸易 阿拉伯人 广州市海珠区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

版权所有 新消费网 xiaofei.7812.cn

粤ICP备1802332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