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多少秒(一小时多少秒怎么算),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所以1秒是60000/3600=16.666米,约等于16.67米。
在很多人的思维中,习惯于10进制,或者百进制。
几天前,一位朋友对每日汉字编辑说,重量是10进制,公里是10进制,为啥时间不是十进制呢?
如果给你出个计算题,2.3个小时是多少分钟啊?估计你得算一会,2.3乘以60,才会有结果。
但是,让你说2.3公里时多少米啊?那就很好算,乘以1000,就可以了。
人有10个指头,10进制是更好算的,为啥时间就非得要60进制呢?
谈到这个问题,就要从古代的计时说起。
严格意义来说,古代计时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是根据太阳的升落,自己起一个名字而已。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没有一个计时工具,人们是无法感受时间快慢的。
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除了以上的计时 *** 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 *** 来计时。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
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我们中国人都在用10进制,使用60进制的很少。
六十进制最初起源于巴比伦,至于巴比伦人为什麼要用60进位,说法不一。
有人把巴比伦人最初认为一年为360天,太阳每天走一步,也就是1度,和巴比伦人已熟悉六等分圆周相结合而得60进位;也有人认为60有2、3、4、5、6、10、12等因数,使运算简化等等。
1小时等于60秒,与中国的天干、地支的记年法学来的。
在古老的社会,人们使用天干地支来计年,60年一个轮回。那么,由年及时到秒,都和天干地支相关。
人们最初的时候,把一天分成了12个时辰,感觉每个时辰过程,于是就有了一天有24个小时,之后就有了1个小时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