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板区
青岛探寻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城乡均衡、生活幸福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资料图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让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走向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是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的必由路径。多年来,青岛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手抓制度改革创新,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坚持规划先行、智库支撑、示范引领,把“美丽青岛”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0年,莱西市成功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1、2022年,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崂山区、城阳区相继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2年、2023年,西海岸新区、胶州市、莱西市又先后成功争创为全省生态文明十强县,6个镇街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镇街获评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近年来,青岛聚焦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板区,积极推进多层次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以试点示范、树立典型为抓手,各区市先后开展一系列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积极探索“两山”转化通道,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实践模式,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城乡均衡、生活幸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青岛徐徐展开。
生态保护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是建设美丽青岛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也是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抓手。
夏末时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大河东河和登瀛河入海口湿地,绿树成荫,飞鸟翔集,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粼粼波光,野鸭和鱼儿在悠闲戏水。曾经,这里是一片废弃的养虾池,河口处土地裸露、垃圾成堆,环境脏乱差。这一切从2018年发生逆转,崂山区通过多部门联合发力,共投资7600万元,先后分三期对这一区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建成如今风景秀美的湿地公园。
崂山景区景色秀丽宜人。
“受益最大的还是老百姓,以前居民经过这里都得绕道走,现在周边居民都喜欢到公园来遛弯,每年还吸引不少游客到这里打卡、来崂山旅游。”沙子口街道工作人员说。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河东河口生态修复项目将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整体考量,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修复、完善、升华的创新之路,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多年来,崂山区珍视丰饶的海陆资源禀赋,创新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坚持生态修复治理与绿色低碳发展共同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由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构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好的“颜值担当”。在大气污染防治上,这些年来,胶州市可谓不遗余力,从体制机制、保障措施、资金激励、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等方面入手,建立7项治理机制,构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新格局。顶格推进、双向考核、划拨1.5亿元激励资金……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下,胶州市空气质量取得了明显改善:2022年,PM2.5浓度与2019年相比改善41.7%;优良天数达到323天,比2019年提高了16.7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初衷就是要把“绿水青山”交给群众,把“乡愁记忆”还给群众,让儿时的满天星斗、鱼翔浅底不再是回忆。胶州湾畔以及墨水河、白沙河附近的湿地,因鱼虾、蟹贝、水草资源丰富成为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和落脚点。来自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志愿者们经常在这一区域开展“护飞行动”,清网、投喂、护飞,为来这里觅食的候鸟打造一片理想的栖息地和庇护所。“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力量非常有限,只有发动更多的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进来,我们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才会真正变成现实。”协会发起人徐立强如是说。
胶州市少海湿地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逐步实现了自然生态、滨水休闲、度假旅游等功能优势集聚。
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城阳区充分发动社会力量,聘请民间湾长、志愿湾长、社会监督员参与海湾保护,常态化向公众进行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环境保护的科普宣传,提升了公众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近年来,城阳区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保持稳中向好趋势,美丽海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
桃源河生态和谐,环境优美,是城阳区“三河三湾三库”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升级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在青岛,一条“让保护更严格,让发展更充分”的绿色发展之路,让这片土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齐飞,碧水共蓝天一色”。
厂房屋顶的大面积太阳能光伏板、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各种清洁能源集成的泛能网……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中德生态园,低碳建筑和设施是其最显著的特色。园区通过创新低碳技术、改变建设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形成健康、节约、低碳运行模式,摸索出一套可复制的“减碳密码”。比如,园区内的海尔中德智慧园区正在全面打造全球首个碳中和“灯塔基地”,从设计到建设,再到运行,每个环节都充分考量到了低碳、低能耗。在产业选择上,中德生态园坚持“三高两低”原则,即高技术含量、高生产率、高贡献率,低碳排放、低环境影响,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已在此厚积成势,正演化成为打造“零碳园区”的巨大优势。
在上合示范区中国北方环保产业基地项目现场, 63栋大楼拔地而起,800余名工人在各个施工节点有序作业,未来这里将构筑起环保产业聚合高地,打造国家级综合性绿色低碳产业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充分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其中冷热系统利用地热、光伏、空气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同时设计了污水、固废处理系统,实现园区零排放。从产业角度来看,则聚焦发展低碳与节能技术、储能技术、综合能源业务,整合资源渠道共建绿色低碳产业,重点打造先进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园区产业迭代升级、垂直崛起。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节能降耗和绿水青山,更赋予了产业愈发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莱西市沽河街道食品产业集聚区内,全国最大的单体羊奶粉制造工厂去年正式投产,可年产羊奶粉5万吨,并打造了10万只奶山羊养殖综合体。“从源头养殖到工厂生产,我们把环保作为发展的核心重点,绿色贯穿企业发展全链条。”宜品(青岛)羊乳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金远介绍。比如,在养殖环节探索用羊粪来改善盐碱地土质,目前改良实验收到了初步成效。生产所需热源全部改成了燃用沼气供热,利用食品下脚料、养殖废物等生产沼气,园区整体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利用—可用资源—生产产品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崂山区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格项目环评准入,实施产业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发起设立目标规模100亿元的全国第一支“碳达峰、碳中和”主题绿色发展基金,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完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态,2022年,山东省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落户青岛国际创新园,通过统筹建设和提升利用率,汇聚和共享算力、数据、算法资源,努力实现“双碳”的中长期愿景目标。
城乡均衡
生态经济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主要载体,乡村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生态,青岛各区市深挖生态、文化“富矿”,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走进莱西市水集街道产芝湖新村,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美景扑面而来:宽阔平坦的村道纵横交错,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夏日荷花在潺潺流水中摇曳生姿,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瓜果飘香,一到假日村里村外游人往来如梭。“原来村子是脏乱差,现在是美如画。”村民许军忠带着小孙子在长广河畔遛弯,不由地感叹“这些年我们村的变化确实大。”
产芝湖新村东临大沽河,北靠莱西湖,这里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曾经是制约乡村发展的掣肘。“因为临近水源地保护区,这里不能发展工业,多年来,村民缺少生计,只能外出打工,致富之路相对狭窄。”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郑宏说,产芝湖新村要打破这一“禁锢”只能另辟蹊径,做足“山水文章”,围绕产芝水库重点规划打造了面积3.2万亩的“产芝湖”田园综合体,辐射带动整个坝下区域及大沽河生态轴,形成一个集农业休闲、民俗体验、娱乐观光、亲子研学于一体的乡村绿色发展链条。
凭借这一链条,产芝湖新村的经济迎来大发展。拿茂芝场自然村来说, 2016年前村集体收入还不到2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只有1.8万元左右。2022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0万元,人均年收入突破6万元。迎接城里人吃农家饭,到产芝赏花、感受厚久文化,到茂芝场采摘……看着游客脸上的笑容,产芝人感悟道:原来精心呵护的绿水青山,已成为金山银山。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护与发展,看似是一对“矛盾”的名词,产芝湖新村用事实证明这一矛盾体不仅可以调和,而且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生态效应。“可以说,莱西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带来的。”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莱西分局副局长王云飞表示,由于水源地保护的原因,莱西所有产业发展都必须遵循绿色生态的原则,而生态是莱西实现差别竞争、特色取胜的潜力所在,必须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底线。
莱西姜山湿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在西海岸新区,地处董家口港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区腹地的藏马镇,生态资源、产业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拥有藏马山、藏马湖、藏马传说等生态文化资源。藏马镇立足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自然禀赋,着力在山水上做文章,统筹推进国际旅游度假区、产业振兴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度假旅游、文化影视、宜居康养、创新创业、现代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影视外景地、阿朵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建设,旅游、度假、康养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高速发展。注重挖掘、传承、创新厚植于藏马的优秀文化,携手融创文旅集团,开发融创藏马系列文创产品,不断丰富藏马大鼓、藏马钩编、神马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外延,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因素。
美丽样板
一直以来,青岛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通过试点示范,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带动后进,以点带面,通过积小胜为大胜,聚沙成塔,一个个的试点示范点将为全面建成美丽青岛筑牢根基。
去年,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国范围内先试先行,编制《青岛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0)》,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为目标,从生态制度、生态空间、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基本涵盖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明确了“任务书”,也为各区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动多层次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两山”基地创建工作,各区市在美丽村庄、美丽乡镇、美丽园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涌现出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样本和典型案例。特质化打造20个“村嵌山海间、乡融田园里”的“鲁派民居”示范点,美丽乡村示范村覆盖率达到24%,美丽庭院覆盖率达到36%以上,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地区称号。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数量累计达到23条(段),八大关景区被誉为中国最美城区,灵山湾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灵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自主负碳区域。
青岛不断探索总结示范创建、“两山”转化的典型案例,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资金利好支持,让“青岛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比如,莱西市九顶庄园项目按照“废弃矿山为核心区建设葡萄酒庄,周边区域辐射发展葡萄种植”的思路建设,逐渐形成集葡萄培育种植、葡萄酒生产、文化展示、旅游接待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精品葡萄庄园,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10个典型案例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在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青岛将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引领作用,让“金招牌”成为“活招牌”,推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绿色发展转型、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吴帅 葛晶晶 王荣 王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