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平安银行卢乐书:人人将有的“碳账户”

2023-08-15 07:26:3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一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密集发力碳账户建设。卢乐书《碳账户》一书正式出版。8月2日,在21世纪2023年度“活力·ESG”创新论坛上,平安银行卢乐书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卢乐书。资料图


(资料图)

《21世纪》:过去一年来,各家平台机构都在推出碳账户。请介绍一下个人碳账户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态势?

卢乐书:首先说碳账户兴起的背景。从国内宏观政策来看,随着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推行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趋势。以2020年和2022年为时间节点,碳账户迎来了两轮创设高潮,其中2020年-2022年期间,市场上新增了20多家碳账户平台,而2022年后,新增了超过40家碳账户平台。

第二个背景是,随着国内互联网经济和移动支付的发展,APP或小程序已成为互联网企业和各家银行“获客”和“活客”的重要平台。各家碳账户主体借助于APP或小程序针对平台已有客户,来链接新的碳账户功能,创建了各具特色的新的商业模式。为了激励用户的绿色消费习惯,各家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地方性政府习惯性地使用了积分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客户的绿色行为,碳账户模式应运而生。

从发展态势来讲,目前各家平台机构,以及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发展碳账户,彼此之间也有非常紧密的合作。一些头部企业和商业银行,也在碳账户项目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资源,起到了标杆的作用,他们的产品也极具标志性。

此外非常值得期待的是,如果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顺利重启的话,民众的碳减排量就有条件通过碳账户汇集、代交易而进入碳市场。碳账户的意义就从单企业的ESG行为上升到碳资产交易层面,达到另外一个层次。

《21世纪》:在引导C端绿色转型中,对难以直接预测和管理的居民行为进行精确收集与量化似乎颇具挑战性。银行主体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怎样的探索与突破?

卢乐书:银行主体一些互联网平台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托于金融机构或平台的支付功能和大数据能力。

首先,支付功能能够捕捉到绿色消费的足迹。比如公交地铁是典型的绿色出行行为,而如何证明一个人搭了公交地铁,最精准和简单的方式,就是他是否购买了公交地铁票。这个信息银行是能够捕捉到的,就此完成了数据收集的第一步。在银行记录支付行为后,需要大数据和模型的继续计算将这一段地铁行为量化为具体的碳减排量。

当然,生活中还有一些场景是能够通过支付被记录,但是并不容易科学计算出具体的碳减排量数值的。考虑到这些可识别的低碳行为同样值得被鼓励,银行也想到了相对合理的解决办法,即通过相应识别逐笔行为,根据行为发生次数发放类似“内部粮票”的消费积分,鼓励客户参与其中。

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一些政府机构和专业机构都在积极开发更多的消费端方法学。随着消费端碳核算领域的不断发展,居民碳行为的收集和量化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在《碳账户》一书中的碳核算章节,我也对相关技术性问题有更具体的举例和介绍。

《21世纪》:碳账户在上市公司ESG领域有哪些应用价值?目前的应用现状如何?

卢乐书: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企业,一方面基于自身运营碳中和的目标,可以通过建立自身碳账户,量化公司运营及员工办公过程的碳排放量核算;另一方面可以建立针对平台客户的个人碳账户,将平台客户乃至上下游生态合作伙伴的碳减排贡献进行归集,并展示为碳账户的积分值记录,通过数据记录量化呈现企业环境效益测算和ESG建设成果。

商业银行建设碳账户平台,可以将服务对象的碳账户数据记录和评级结果应用于授信服务的贷前、贷中、贷后流程,将对服务对象的ESG评价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平台企业通过建立碳账户,将获客资源科学调配到绿色业务,用绿色场景聚拢和经营新的绿色客户,构建新的商业模式的同时,助力实现社会的帕累托改进,符合企业ESG治理的价值要求。因此,部分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已将碳账户建设内容通过ESG报告或环境治理报告公开披露,碳账户建设已成为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扫一扫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

版权所有 新消费网 xiaofei.7812.cn

粤ICP备1802332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