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传闻杀跌整个机场航运板块!
8月21日,白云机场、上海机场早盘大幅下挫,临近尾盘双双跌停。此外,南方航空、中国东航、春秋航空、中国国航跟跌。
(资料图)
消息面上,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两大机场关于免税经营扣点下降的传言。午间,两大机场紧急发布澄清公告。
白云机场称,与中免没有探讨过扣点调整的问题。目前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上海机场称,今日网传,上海机场将与中免重签免税协议,其扣点率大幅下降。经公司董事会核实,以上网传内容不属实。
截至收盘,白云机场报价12.40元/股,跌幅8.91%;上海机场报价41.25元/股,跌幅8.58%。
航空板块还在修复阶段
从整体走势来看,机场航空板块今年以来表现低迷。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航空指数年内已下跌近15%。上海机场、白云机场年内也已分别跌去近20%、9%。
华西证券认为,今年航空股价走势不尽人意,核心原因并不是短期业绩扭亏到盈利多少,而是市场担心这一轮航空周期能否如期兑现。目前,市场主要担心两大因素:一是,消费信心不足问题长期化,航空出行需求恢复的高度不够;二是,长航线恢复缓慢影响航空大周期兑现。
从业绩上看,7月14日,上海机场发布公告,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2亿元至1.44亿元,扣非净利润为9530万元至1.19亿元,业绩将扭亏为盈。
7月13日,白云机场发布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42亿元-1.7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公司上年同期亏损为5.17亿元。但对比疫情前2019年上半年的利润情况,距离投资者所期待的“满血复活”相差甚远。
民航局数据显示,7月份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6242.8万人次,同比增长83.7%,较2019年同期增长5.3%,创民航月度历史新高。
其中,国内航线共完成旅客运输量5907.5万人次,环比增长16.8%,同比增长74.6%,客运规模超过2019年同期的12.1%;国际客运市场仍处于恢复阶段,共完成旅客运输量335.3万人次,环比增长32.6%,客运规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50.9%。
业内人士认为,国际航线的恢复受制于多方面因素仍处于较低水平,制约了航司的市场表现,尤其是宽体客机的利用率。国际航线如何恢复、何时全面恢复,对国际航线占比较高的航司来说,将会是影响全年业绩的重要因素。
兴业证券认为,旺季行情已经开始,迎接行业量价齐升。三季度航司业绩释放仍有超预期的空间。同时国际航线的恢复也将不断摊薄国内运力,供需格局有望持续优化,23Q3、24Q1、24Q3将会见证业绩的持续大幅改善。此外,机场板块价值也与国际航线的修复有较强关联性,客流恢复后有望重拾免税增长曲线。
关注免税商业新路径
对于两大机场龙头大跌,股吧讨论较多,有观点认为是“业绩不及预期以及未来走势悲观,机构资金选择撤离”,更多观点则还是归结为免税谈判扣点率不及预期导致。
中金研报显示,由于对机场业绩贡献占比高,坪效卓越,免税商业为机场板块投资者一直以来关注的核心,也带动了2018年后市场对机场商业流量价值的重估。
疫情后,随着国际线客流量维持低位,免税业务贡献也阶段性大幅萎缩,市场的关注集中于机场和免税商的租金条款谈判以及对疫后免税消费发展的展望。
据悉,疫情前,一线机场按照“保底与提成孰高”的模式收取免税租金,提成比例高达40%左右。疫情后,国际客流、机场免税销售额降到底部。与此同时,受益于政策红利,海南离岛免税市场销售规模2019-2021年复合增速达到91%,免税运营商旗下线上渠道亦达到百亿元销售规模,国内免税市场情势发生重大变更。
基于风险共担原则,上海机场、白云机场均与中国中免签署免税补充协议,但条款差异较大。其中,上海机场的免税收入不再与免税销售额挂钩,仅与国际客流量挂钩。白云机场仅调整疫情影响期间保底租金、不调整扣点率。
从时间上看,上海/广州机场本轮合同基本都在2025年/2026年结束,这意味着机场将在2024年/2025年进行下一轮免税合同招标。
中金研报认为,国际线恢复后,国际枢纽机场天然汇集大量的高消费力客流,仍为免税商的兵家必争之地。但渠道格局变更下,免税商或对不同渠道依照利润率、客户情况采取不同的定价及配货策略,机场免税经营或逐步由单纯收租转向合作共赢。
参照深圳机场/成都双流/天府机场2022年新免税合同,机场均与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机场免税店,机场方持股比例均为49%,有望弥补机场因下调扣点率产生的免税收益损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