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修红旗渠的县委书记是谁(红旗渠最大的功臣是谁),一起来了解下吧。
指挥修建著名的红旗渠的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杨贵1928年出生在河南汲县,14岁起参加革命。
1954年5月,杨贵被任命为 林县县委书记,3个多月时间里跑遍了林县一半以上的村庄,初步摸清了全县的基本情况,找出了林县贫困的症结:一是严重缺水,二是交通不便,三是地方病肆虐。
林县,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1957年夏天,林县再一次遭受旱灾,杨贵带领全县群众挖的7000多眼旱井和水窖,因蓄不上水而干涸见底,人畜饮水极度困难。当时,感到打井挖窖,修些小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促使杨贵下决心从山西引水,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用水问题,还要从毛主席接见说起。
一、受到毛主席接见,下决心修建红旗渠
由于杨贵在县委书记任上工作优异,特别是抗旱修水利成就突出,林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担任 *** 秘书的姚力文,1957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长篇文章讴歌林县的山区建设。1957年11月10日,在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上,29岁的杨贵之一次登上了全国大会的讲台,面向中央和省部委领导介绍林县山区建设的经验。会议主持人一再示意,让杨贵多讲讲具体经验和做法,杨贵受到了党中央乃至周总理、毛主席的关注。
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到河南新乡视察,在专列上接见了杨贵。 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地握住了杨贵的手,风趣地说:“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治水很有一套嘛!”
听到毛主席的表扬,杨贵十分不安,谦虚地回道:“主席过誉了,我做得还远远不够!”顿了顿,杨贵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才继续说道:“林县缺水严重,我们这几年也只是修了几条小水渠,许多群众还是吃不上水”。
听到杨贵的汇报,主席皱了皱眉头,语重心长地说:“吃水是个大问题,不能马虎,一定要解决好,要为老百姓分忧解难”!“是,我们一定不负主席的嘱托,请主席放心”,杨贵坚定地回答。随后,毛主席又询问了林县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鼓励他要好好治理地方,造福百姓。
二、下决心把附近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
这一次面见毛主席,杨贵感到非常荣耀,他下定决心要为百姓造福。仅仅半年后,林县就再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4条河流全部断流,已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
这使得杨贵最终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百姓饮水问题,这既是对毛主席的承诺,也是对林县人民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经过反复调查考察,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把附近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他们专门成立了引漳入林委员会,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经过豫晋两省进行充分协商并且上报水利部批准,这一工程正式修建。
1960年2月开工,3月初,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春节刚过,杨贵就带领修渠民工,自带口粮、被褥和简易工具进驻工地,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险滩峡谷中坚持苦干。
1964年12月1日,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全线贯通,至1969年,红旗渠全部完工。
共分为干支斗农毛五个等级,总干渠的长度是70.6公里,分干渠234公里,支渠共计524公里,斗渠697公里,农渠近2500公里。毛渠不计其数,散布在林县的各个农田之中。
其中红旗渠的总干渠设计坡度为1/8000,可以说设计要求极高,延程的水头差极小。渠底宽8米,高4.3米。设计更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设计合理!
延长修建小型水库48座,塘堰300多座,同时还建立了大量的交叉建筑物。红旗渠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县六十万群众的用水问题,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粮食产量逐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