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对2023年度重点立法任务作出部署。
一是深入实施公平竞争政策,不断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积极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制定,修订《关于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等规章。
二是持续推进市场准入准营退出便利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提升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水平,制修订《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互联网平台企业落实合规管理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是严格落实“三品一特”安全责任,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领域安全保障,积极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的修订,制修订《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设备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
四是充分发挥质量支撑作用,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积极推动《产品质量法》《认证认可条例》的修订,修订《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管理办法》《行业标准管理办法》等规章。
4月13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市场监管总局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升对互联网平台的常态化监管水平,主要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举措,来引导互联网平台的健康发展。
一是强化规则制度供给,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健全数字经济领域基础性规则制度,完善指南、指引、标准等配套制度,以公开公正透明的规则制度向市场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二是推进监管机制建设,促进互联网平台监管高效协同。研究探索建立健全分层分级、层级对应的监管责任制度,充分发挥网络市场监管联席会议等综合协调机制作用,完善跨部门综合执法,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化沟通协调和对接合作机制。
三是创新常态化监管模式,压实互联网平台企业合规管理主体责任。抓住合规管理的关键环节,按照可操作、可实现、可检查原则,健全互联网平台合规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制定细分领域合规评价指标,完善政府部门抽查考核、日常监管、正向激励、违规处罚等措施,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自觉落实主体责任。
四是加强数字化建设,提升智慧监管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互联网平台监管执法中的应用,加快建设国家网络交易监管平台,加强全网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重点增强穿透监管能力,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快速响应、及时处置,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五是优化服务举措,更好释放数字经济发展动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以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支持鼓励地方创新监管和服务模式,积极培育网络经营主体,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依法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
近日,上海发布《关于深化系统集成推动上海市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能。
在加强改革制度系统集成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主线,依托“一网通办”在社会投资项目中推行一站式办理施工许可;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区域评估成果应用,对于已开展区域评估地块内的建设项目,简化项目审批过程中的相关评估评审;完善综合竣工验收与不动产登记的数据交互,综合竣工验收通过后,审批意见通过工程审批系统自动推送至不动产登记系统,并作为办理不动产登记的相关材料;研究推进公路、城市道路等交通线性工程“多测合一”技术规程和相关试点工作,加强测绘成果共享互认,推动各专业验收部门在线调取“多测合一”成果。
在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便利度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拓展规划资源竣工验收“一证多验”适用范围,单幢建筑已竣工且具备正常使用功能,可按照建筑单体对一个《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分批次进行竣工规划资源验收;大力推进水电气网联合报装接入,依托工程审批系统和市、区两级审批审查中心,优化联合报装接入服务流程,实行“一站式”集中服务、主动服务。
在提升工程建设领域政务服务质量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依托市政府“一网通办”,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打通工程建设全流程审批服务数据链,提升工程审批系统办事效能;以加强“一站式”政务服务为抓手,强化全流程审批服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落实各区级“一个中心”切实承担“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牵头职能;持续完善工程建设领域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功能,加强中介服务过程监管。
在提升工程建设领域监管质量和水平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探索试点跨部门综合监管、在线远程监管、移动监管、智能预警预防,建立简洁高效的工程建设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加强信用监管,强化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公开,实现信用信息在审批过程中的自动核查与反馈拓展招投标服务范围,将与工程紧密相关的管线搬迁、三通一平、市政养护、乡村改造等项目以及以暂估价形式包含在施工总承包范围内的重要材料和设备采购纳入进场交易范围;对于其他非必须进场招标的工程项目,提供电子招投标服务。
此外,《实施意见》还强调支持重点区域深化改革,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开展招投标远程分散评标试点,探索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互通互联,逐步实现项目、企业和人员等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
近日,山西省召开全省招商引资大会,大会介绍了12种招商方式。
一是产业链招商。树立“全产业链”思维,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着眼延链补链强链升链,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各环节、创新链相关方入驻集聚,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二是专业镇招商。提升专业镇发展功能,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吸引特色产业同类及关联企业集聚,加快规模集群发展。三是开发区招商。发挥开发区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审批服务等优势,创新产业孵化器、“园中园”等方式,招引项目落地、带动产业转型。四是政府招商。坚持投资促进部门、驻外招商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发力,加快形成省市县分级推进、各部门高效联动的招商引资新格局。五是中介招商。用好中介机构的渠道和专业等优势,完善委托招商、顾问招商等方式,多渠道拓展信息源、项目源、客商源。六是人才招商。推进人才、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柔性引才方法,实现引进一名人才、落地一个项目、带来一个团队、做强一个产业的连锁效应。七是成果转化招商。坚持外接京津冀等省外创新机构,内联省内创新资源和成果,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加快中试基地建设,吸引省内外科技成果在晋转化,把科技成果变成投资机会,实现科研团队、企业、政府多赢。八是基金招商。积极引进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等基金机构,发挥其双招双引作用,科学高效运作政府产业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精准引进优质项目、优秀企业。九是政策招商。针对企业需求“量身定做”支持政策,以完善政策配套和良好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投资发展。十是情谊招商。坚持以诚招商、以情感商,促进政商良性互动,赢得企业家信赖、争取企业投资。十一是会展赛事招商。积极参与全国性、国际性会展,推动自办会展提档升级,精心打造一批主题赛事,打响知名度,打好合作牌,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十二是网络招商。建设数字招商平台,打造数字产业地图、招商地图,加强网络宣介,依靠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寻找项目、匹配企业。
蓝佛安强调,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强磁场、金名片。要围绕“三无”“三可”要求,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方位做好要素保障,全周期优化政务服务,持续强化信用建设,深化人文法治环境建设,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确保企业和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近日,湖北省印发《关于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推动经济稳健发展接续政策》,30条政策从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消费恢复提振、推动外贸扩容提质、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持续深化降本减负、强化要素功能保障六大方面,推动经济稳健发展。
在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湖北将进一步发挥技术改造在稳增长、扩投资、促转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聚焦五大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等重点领域产业项目,引导省内金融机构投放不低于200亿元的优惠利率专项贷款,力争撬动直接投资1000亿元以上。统筹省级财政资金,对2023年3月1日至10月1日新增重点领域技术改造贷款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两年,贴息后实际利率原则上不超过2%。
制定出台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加强省与市县联动,联合打造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湖北省政府投资基金群。重点围绕长江经济带、三大都市圈、五大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数字经济等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支持设立分母基金或专项基金,带动各类资本参与。省级财政2023年完成100亿元省科创天使母基金首期出资。
在加快消费恢复提振方面,统筹金融机构现有消费信贷产品,设立湖北消费贷500亿元,首期安排300亿元,鼓励省内居民汽车购置、住房装修、家电家具耐用品等线下信贷消费。对2023年4月1日至12月31日个人新增单笔消费贷达到1万元的,省级财政按照年化利率1.5%、期限两年、最高累计3000元予以贴息,助力激发消费需求。
全省对个人消费者发放3亿元家电消费券,鼓励家电销售企业让利促销。围绕住宿、餐饮、零售、文旅、体育等消费领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有奖发票”活动,提升消费活力。
省级财政安排1500万元,将湖北旅游惠民卡纳入“惠游湖北”支持范围,向市场投放优惠面值旅游惠民卡。继续实施100%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补足保证金期限延至2024年3月31日。
推行城市路侧闲时停车政策,激发夜间经济活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为商家在商业街区、店门前、早夜市等场地规范外摆外展提供政策便利。
在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一季度末稳岗留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到2022年末水平的企业,给予一次性稳岗留工补助。对企业吸纳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给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同时,进一步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效能,力争2023年全省新增贷款超过400亿元,年末全省贷款余额超过600亿元,带动新增就业30万人,财政贴息后贷款平均利率控制在2.5%以内。
发挥省级5亿元应急纾困基金牵引作用,引导市州配套安排,扩大政策覆盖面,力争全年发放应急转贷资金400亿元,企业日使用费率不超过市场过桥资金平均水平。
鼓励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试点在部分高速公路给予通行费10%-30%的优惠,实现省内相关物流企业车辆“减费降标”。
4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发布《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长沙入选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
近年来,长沙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紧紧围绕打造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突出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保障、全领域便利、全系统优化,通过打造投资服务、政务服务、要素服务、权益保护、亲清关系、普惠包容六大“升级版”,更大力度激发和保障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2022年度,长沙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优化服务,营商环境不断提升。
一是持续推动“简政办”“一次办”“便捷办”和“极速办”,建设“无证明城市”,构建形成10省19市(区)“跨省通办”政务服务大格局;率先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推行25项极简审批,大力推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先验放后检测等便利化通关改革。其中在建设“无证明城市”中,长沙注重电子证照“鲜活度”、证明开具“便捷度”、企业群众“满意度”,通过系统建设、数据共享、业务再造,率先推动“刷脸办”“免证办”“减证办”和“线上证明开具”“线下免费打印”等系列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能够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据公开报道,目前,长沙41类电子证照可实时调用,26类证明可在线开具,多项政务服务实现“减证办”“免证办”,企业群众线上开具证明达37.9万件,全市“减证办”事项共产生办件153.6万件。
二是高质量推动要素供给增效,政府采购首推零成本投标,建立政府采购预付款制度;积极推行用电报装低压“三零”服务,用水报装“零跑腿、零资料、零审批、零费用”服务;设立口岸专项资金,免除查验费用、口岸经营性服务费;深入实施“长沙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设立人才日、“优才贷”,推动人才政策持续升级。
三是健全保障机制,建立涉企重大案件报告制度,开展“法治护航民企发展”活动,创新“保护知识产权驻企业工作站”模式。提升诉审质效,建设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推进涉企案件诉讼事项繁简分流、简案快办。多元化解纠纷,成立245家诉源治理工作站,搭建民营企业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创新监管方式,探索推行涉企检查“一码检查”模式,出台《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办法》,率先全国省会城市构建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1+N”专业模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