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日前,与年轻人有关的舆论成为网络热点,有观点批评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而有的认为年轻人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面对现实。
由于社交媒体普及,社会舆论很容易将某种个别现象通过议题设置的方式扩大化,人为制造年轻人的焦虑。事实上,这一代年轻人遇到困惑时并未一蹶不振,而且在十多年前,“80后”也曾是社会热议话题。对于应对目前年轻人所遇到的困难,可能更需要社会通过各类改革予以帮助,而非仅靠他们个体的积极拼搏和奋斗精神。
我国青少年群体中,许多人在历经多年家庭无微不至的呵护和个人苦学后成为大学生,相当一部分家庭已能够支付孩子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用。因此,这些学生在毕业后特别注重初次就业质量,避免在由同学和熟人构成的社会网络中被看低。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如果没有满意工作,那么宁愿居家啃老也不愿暂时去打临工养活自己。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习惯将学历与职业挂钩,也就是所谓孔乙己(读书人)穿上长衫(学历)后就下不来高台。现实中,有些人常把某些工作就业者贴上农民工的标签,部分大学生就不愿从事这类工作。但是,对于新经济领域,比如送外卖快递、制作咖啡奶茶、搞视频创作等,他们就没有心理障碍。
大量从乡镇和县城走出来的大学生,返乡后很难融入原本的熟人社会网络,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前往大城市谋生,但大城市难以持续地消化过多的大学毕业生,这就会导致就业压力的产生。家庭的过度呵护、个体过于理想化的追求以及群体性的面子文化,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如果他们长期失业在家则可能导致社会和工作经验缺乏,产生疤痕效应。因此,我们需要在舆论上更多地强调任何职业都具有同等尊严,年轻人不应该坐等理想工作,而是先要进入社会自食其力,努力进行个人奋斗。
当前,我国经济遇到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周期性问题虽然能够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加岗位,但这些岗位主要吸收农民工(蓝领)就业,而许多大学生倾向于服务业工作(白领),因此或许要考虑增加公共岗位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人才仍然短缺,这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在供给数量上虽创下历史纪录,但素质与技能还不能完全满足结构转型的需求。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责任在教育和市场,不应让学生承担损失,有必要尽快改革教育体系并鼓励企业自我培养,而不是简单扩大招生。
这一代许多年轻人面临的挑战在于,他们成长于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并且深受消费文化影响,年轻人流行的短视频社交软件强化了高收入生活的吸引力。但是,当他们脱离家庭和网络进入现实社会后发现,初入职场薪酬普遍较低,而城市房价和生活成本较高。因此,进入社会前的预期与现实差距大,尤其是有的岗位工资收入缺乏成长性,导致一些年轻人难以接受现实而选择逃避。这正是中国当前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及改善社会分配的原因,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在住房等方面减轻年轻人压力。
市场经济有周期波动和结构调整的过程,必然产生周期性和摩擦性就业压力。中国年轻人正在遭遇这双重的挑战,同时还面临社会期望、自身能力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代年轻人的独特困境,而不是一味冷嘲热讽和批评,在推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具有现代化的价值体系与建设能力的年轻一代,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