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记(人民眼·育好用好乡土人才②)

2023-04-07 07:13:19    来源:金台资讯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七桥村村民胥宝爱给梨树剪枝。 黄春宇摄

昆山市农户利用高地隙植保机开展水稻绿色防控。昆山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昆山市巴城镇联民村村民邹建星在捕捞螃蟹。张春荣摄


(相关资料图)

昆山市花桥镇天福刘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地在检修农机。付 亮摄

专家(右四)在昆山市一家高素质农民田间学校授课。 孙 权摄

引子

刘地是个老农民,也是个新农民。说老,不是指年龄大,他才36岁,但初中毕业后即随父务农,堪称种田的老把式;说新,是说他不仅会种地,而且“慧种地”,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新在哪?记者采访他时,这位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天福社区居民正巧接到一个电话。

“刘经理,这两天可不可以插秧?”

“这两天气温偏低,秧苗容易受冻,再等几天,到时我给大家发播种计划。”与合作社社员通完电话,刘地现场给记者展示新购置的农用无人机:升空后飞得既快又稳,所行之处,农药均匀地喷洒在既定位置,飞行线路、喷洒剂量等在手机客户端同步显示。

作为花桥镇天福刘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地为周边近百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机服务,“我们靠专业吃饭,通过‘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服务模式,去年完成作业服务面积超10万亩,经营收入约400万元。”

像刘地这样,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

2012年8月,原农业部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国10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昆山市位列其中。近年来,昆山逐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培育机制,探索出一条集教育培训、跟踪服务、产业发展、金融信贷、社会保障于一体的高素质农民培育特色之路。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991名。2022年4月,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推介发布高素质农民培育优秀案例,昆山市的经验做法榜上有名。

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培育?如何跟踪管理、服务?怎样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近日,记者赴昆山调研。

建设队伍

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农民投身乡村振兴

春耕时节,一场雨后,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天福刘地农业合作社社员韩金金正忙着插秧。只见他打开手机客户端,调试完相关参数,无人插秧机便按指定路线开展作业,插下的秧苗一行行分布整齐。

“自从用上了无人插秧机,干活不累,秧还插得好。”韩金金指着田里的秧苗说,“合作社社员都用上了这样的无人插秧机,农业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大大提升。”

“多亏市里这些年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让我们了解到这么智能化的耕作方式。”刘地感慨,“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讲‘脚上泥多,田里不愁’,光知道种地要吃苦出力,不懂得科技兴农。”

过去,刘地家里只有几台老式收割机、拖拉机,农忙时帮人收运粮食。后来,他创办了合作社,但农机服务的范围仍然有限,难以打开市场,“我们想购置新设备提升服务,可看着这些智能化农机,心里直打退堂鼓。”刘地说。

“我也没少吃不懂现代农业技术的亏。”淀山湖镇金家庄村村民朱兴林说。20多年前,他承包了30亩水塘养大闸蟹。买蟹苗、种水草、喂饲料,一年没少忙活,但由于缺少专业的养殖技术,他家养的蟹个头不大,产量也不高。

2016年夏天,当地出现连续10多天的高温天气,朱兴林家的不少螃蟹爬上水塘护坡。起初他没太在意,没多久,螃蟹大量死亡,当年几乎绝产。“后来才知道,养蟹最怕高温天气,容易造成水草腐烂,导致水体污染。”朱兴林说。

类似的遭遇,周市镇东方村番茄种植户潘明春也经历过。前些年,他发现市场上销售的一些小番茄好看又好吃,颇受消费者青睐,就买种试种,结果种下的果子大面积减产。“我是按照大棚种大番茄的方法种小番茄,后来才知道,两者差别大,部分种植环节的管理方法很不一样。”

“很多农民有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和意愿,肯吃苦出力,但是缺技术、少经验。”昆山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与信息化科科长周谧说,“这种形势下,需要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农民投身乡村振兴。”

2016年1月,昆山市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培育、管理、服务机制。

“对于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主要工作时间从事农业、主要收入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达到初中及以上学历要求的,均可自愿申报并予以认定。”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姜锋说,“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教育资助、创业扶持、金融支持等激励政策,让有热情、有意愿的农民有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持续培育

政府出资支持农民免费上大学,结合农业生产需求开展专项培训

相比从前,刘地的合作社如今大变样。

“最重要的是经营理念变了。”刘地说,“过去我们只在农忙时节提供简单的农机服务,现在我们采用‘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包括日常田间管理、后期加工销售等‘全托管’服务,一年四季无空闲,提高了合作社的经营效益。”

新理念,是刘地在课堂上学来的。2018年10月,他申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并通过认定,后来又报名参加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大专班,系统学习农技服务、现代农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政府出资,学费全免,鼓励我们新型职业农民上大学、长本事。”刘地说。

农机设备也换了。走进刘地的合作社,各式各样的新设备整齐摆放,可服务耕、种、管、收、加等各环节。“这些设备都是我们这几年陆续购置的。大学课堂上讲到不少新农机的操作使用方法,我们课上学、课下练,现在合作社的社员都会用。”刘地说。

免费上大学,让巴城镇联民村村民邹建星也长了不少见识。

“水草种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一堂养殖课上,授课老师提问。

邹建星答不上来,“原先水草都是随意种植,这里头难道还有学问?”

“养蟹先养草,好草育好蟹。”老师解释道,“水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为螃蟹提供优质的食物来源,还能净化水质,增加溶氧率。但要科学种植,保持合适的株距、行距,根据季节、温度等调整种植种类,让螃蟹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

2016年6月,通过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邹建星报名参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大专班。他按照课堂上教的方法栽种水草,养的螃蟹产量高、品质好,“课堂上讲的,都是我们最需要、最贴合生产实际的。”

近年来,昆山市与多所农业大学、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由政府出资支持农民免费上大学,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和农业技能。“目前,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已提升至51.3%。”姜锋介绍,“与全日制教学不同,我们专设新型职业农民教学班,课程设置紧贴农业生产实践需要,教学安排实行半农半读、农学交替,侧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有课堂教学,也有实践观摩、演练。”

2019年2月前往南京市高淳区一家螃蟹养殖基地的实践观摩,让邹建星印象深刻。当地养殖户对水塘开展高标准改造,利用新材料修建新式护坡,防止螃蟹逃逸,在水下安装温度检测仪及可视化摄像头。登录手机客户端,即可获取水塘水温、水质、溶氧率等多项参数,了解螃蟹生长状况。

邹建星边参观,边听基地养殖户传授经验:“水温调节、饵料投放等不能只凭经验。养殖要更加精细化,养出的蟹的重量、品质才有保证。”

参观后,邹建星和基地建立长期联系,请对方上门指导。后来,他有样学样,在淀山湖镇流转了300亩水塘发展智慧养殖,产出的蟹个大质优。“现在,我们家养的蟹亩产量比前些年提升了约两成。”邹建星说。

此外,昆山市还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专项班,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需求组织培训。

“你们能组织一些无人驾驶农机方面的培训吗?这两年我们合作社添了不少新设备,但利用率还不高。”去年6月,刘地向昆山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工作人员反映培训诉求。指导站经过调研,发现不少农机合作社都有类似需求,他们立即着手联系,两个月后便面向有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了培训。

培训地点之一设在当地一家农机生产企业。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现场演示无人插秧机操作,并讲解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加装原理、应用程序设置及操作技巧等。培训结束后,刘地购买服务,请企业帮着改装了自家合作社的几台插秧机,“设置好程序后,机器按规划路线自动行驶,误差可以控制在1厘米以内,作业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

“近些年,我们定期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生产需求,平均每年开展约20个班次的专项培训,帮助他们持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昆山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站长孙权说。

服务管理

开展差异化跟踪指导,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等级评定及动态管理机制

踩上去松松软软的草坪,不时有兔子鸭子跑来跑去,三五游客倚靠着秋千、小转椅,享受着田园春光。不远处,200多亩试验田里,前不久种下的小番茄、小辣椒、茄子等多种蔬菜已冒出嫩芽。

这里是昆山市优来谷成科创中心,一家主要从事果蔬种植批发的农业企业,也是当地一家高素质农民田间学校。2018年7月,潘明春申请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并成为这所学校的常客。在这里,他结识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赵统敏。赵统敏手把手传授潘明春小番茄种植技术,“授粉方式要从原先大番茄种植的人工授粉变为熊蜂授粉,大棚的温度、湿度要保持稳定,注意控制肥料使用量……”

按照专家教的方法,如今潘明春种出的小番茄口感甜、水分足。“有中果型的、小果型的,颜色有翠绿色的、橙黄色的……都是专家推荐的品种,很受市场欢迎。”潘明春拿出照片向记者介绍。

“我们省农科院新培育的果蔬品种,都会拿到这里试种。”赵统敏在一旁补充道,“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田间学校获取技术,引进良种。我们可以获取有关种植情况的试验数据,产学研融合,都能获益。”

近年来,昆山市加强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已建立10多家这样的高素质农民田间学校。“我们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围绕粮食种植、精品果蔬种植、水产养殖等不同农业生产类型,每家田间学校突出特色,为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差异化跟踪指导。”姜锋说。

跟踪指导,既有技术培训,也有政策激励。这几年,刘地合作社的设备更换了一遍,这既是他们善于经营的结果,也得益于市里的扶持政策,“按规定,新型职业农民领办、新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符合农机购置补贴条件的,在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还能优先享受市级补贴。”刘地说,“这帮我们缓解了资金压力。”

去年5月,刘地还向银行申请到200万元低息贷款。“政府设立了‘昆农贷’资金池,为新型职业农民贷款提供风险担保,让我们融资更加便利。”刘地说,“此外,政府还为新型职业农民发放社会保险补贴,让我们增强了职业认同,更加安心创业。”

职业认同,还源于顺畅的发展通道。2021年12月,因为合作社效益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刘地被评为高级新型职业农民。

近年来,昆山市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初级、中级、高级分级认定制度。初级根据条件自主申报,认定后颁发证书。中级、高级资格认定需要在取得初级资格的前提下,符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3年以上、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良记录等基本条件,经推荐、初评、审核后,由市里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议,按相应评分指标进行认定。获得中、高级资格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优先推荐为乡土专家或承担市内相关项目。

既厚爱,也严管。“去年,昆山市84名新型职业农民被取消资格。”孙权介绍,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每年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复审,对所有新型职业农民的复审申报材料进行现场审阅和必要的核实取证,对存在违法行为及不良信用记录的、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

“通过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等级评定及动态管理机制,推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迈向高质量。”孙权说。

示范带动

组建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专家服务团、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形成“政策育人、人才兴业、产业富农”机制

“我们有一些南粳46秧苗,免费提供,有需要的前来自提。”去年6月,水稻夏播刚结束,刘地的合作社还剩余部分秧苗,他把信息发给周边经常合作的种植大户、村民。

不一会儿,拉苗的车辆便停满了合作社前方的空地。刘地边分发,边向种植户介绍水稻品种、栽种事项,“这是省农科院选育的优质晚稻品种,特别适合我们这儿种植。种植时要多施有机肥,少施氮肥,特别是生长后期,要尽量不施氮肥……”

不只分享种植经验,刘地还与周边6家合作社开展“机具共享”“人员共享”“服务共享”合作,“我们几家合作社的农用机械可以共享使用,农机手等人员统一调配。这样做,既能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又能推动抱团发展,实现降本增效。”

今年春节刚过,朱兴林就在自家蟹塘里忙活起来,他承包的30亩水塘紧挨着邹建星的养殖基地。“这两年,我家养的蟹产量持续提升,老邹帮了大忙。”

邹建星的指点,朱兴林记忆犹新:“伊乐藻、矮生苦草、轮叶黑藻等不同水草要配比种植”“高温天气要多换水,保证水体干净”……去年夏天,当地出现连续10多天的高温天气,朱兴林等周边养殖户按照邹建星给出的方法做好预案,未发生大规模减产,实现了稳产增收。

“认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引导他们发挥好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创业增收。”姜锋介绍,近年来,昆山市组建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专家服务团,成立市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示范作用,带动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民发展创业,形成“政策育人、人才兴业、产业富农”机制。

“在粮食种植、果蔬种植、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我们都有定点结对的合作社、农户,帮助他们提升技术、科学管理、培育品牌、拓展市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专家服务团成员的邹建星说。

过去,朱兴林养殖的螃蟹品质不高,卖价低,利润薄。如今,他按照邹建星传授的方法,一方面改进养殖技术,提升螃蟹品质,一方面精选个大肉肥的优质蟹,进行礼盒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去年我们每亩水塘的养殖净利润达到2700元,比先前提高了约500元。”朱兴林说。

2018年11月,昆山市创立“昆味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昆味到”线上销售平台,旨在整合全市农业资源,培育全品类、全产业链农产品大品牌,改变过去农产品包装简单、缺乏品牌运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市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参与‘昆味到’品牌的合作推广。”兼任协会副会长的邹建星介绍,协会精选本地绿色优质农产品,严格准入标准,并从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培育出淀山湖黄桃、昆山麻鸭等百余种特色农产品,“截至目前,累计授权116家昆山本地优秀农业企业及个体农户使用‘昆味到’公用品牌,线上平台上架商品200余种。”

“市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帮着我们改进种植方法,减施农药、化肥,提升梨的品质,还帮我们拓宽销售渠道。”这两年,张浦镇七桥村村民胥宝爱将自家生产基地种植的一部分梨放到“昆味到”平台上销售,“过去好梨卖不上价,现在作为‘昆味到’品牌旗下农产品,一斤能卖12元左右,比过去提升了一倍,销量也涨了,去年线上卖了5500多斤,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养的螃蟹能不能纳入‘昆味到’品牌?”“我们种的稻米化肥农药用得少,能不能也纳入进去?”……为继续扩大“昆味到”品牌合作,这几天,邹建星来到几家种养基地考察,农户们急切地问他。

“大伙儿放心,只要品质过硬,我们欢迎每一家农户的农产品上线‘昆味到’。”邹建星爽快地答道。

记者跟随邹建星走访几家种养基地时,不时可见农用无人机盘旋升空,农用机械在田间“嗡嗡”作业,春耕的忙碌景象随处可见,丰收的序章开启了……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7日 13 版)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

版权所有 新消费网 xiaofei.7812.cn

粤ICP备1802332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