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通知称,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日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
通知中强调了馆方对于讲解活动的监管和管理责任,对于讲解内容,要求准确、客观地传递历史文化知识,避免夸大或虚假的描述。对于讲解形式,要求有序、规范地进行,不得影响其他观众的参观体验。这些要求,体现出国博规范讲解活动、提升讲解质量的强烈意识。
国博拥有一批优秀讲解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游客倾听讲解的需求,实现与游客的知识互动。但随着大量社会单位和个人讲解者的进入,良莠不齐的讲解内容在场馆内发散、传播,无形中消解了严肃、科学的讲解内容的分量。例如,据《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在国博不少馆内,总有人一边扶着挂耳话筒滔滔不绝,一边霸占参观藏品的最佳位置;更有甚者,直接扯着嗓子冲人群大喊,表情夸张且手舞足蹈。部分讲述,不乏信口开河的戏说。对一个极具知名度和重要性的公共教育场所来说,这些做法无疑不妥。
近年来,针对“外来讲解”尤其是商业性讲解在博物场馆失序的情形,国内多家博物馆均作明文限制。文物值得敬畏,讲解活动不可任性。采取规范性、保护性措施,有助于保持井然有序的观展氛围,有助于去伪存真,传播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知识和观点,有助于维护那些喜爱宁静氛围的参观者的利益。
与此同时,博物馆如何更好满足大家的观展需求,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无论哪一种层次的讲解,对应的都是具体的参观者、具体的求知需求。不少网友指出,“约不到讲解员,约不到讲解器”,是很多热门博物馆的共性问题。博物馆在规范讲解秩序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参观者的听讲解需求。
当下,个体的听讲解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例如,有人喜欢通过短视频中的网红讲解,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有人喜欢听熟悉的专家教授、退休的文物工作者讲解历史故事。对于其间的讲解高手,能否让其参与讲解?毕竟,出台“禁令”不是目的,让博物馆和公众实现“双向奔赴”、发出精神共鸣,才是我们持续追求的目标。
其实,在平衡维持博物馆参观秩序和开放讲解的问题上,已经有一些有益探索。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关于规范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博物馆内开展讲解服务要经过考核、培训,博物馆将建立白名单,对考核通过者进行规范管理。在讲解资源还不是很“富裕”的情况下,让能讲、善讲的“社会讲解力量”通过一定的门槛,依法依规发挥辅助性作用,无疑是值得鼓励的。
伍里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