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这里是她刊推出的全新对话栏目「Gentlewomen,向前一步」。
每期将聚焦一位或一组职场女性,记录她们如何一步步从暗处走到聚光灯下,也记录她在每一个十字路口的摇摆。她如何迈出了“向前的一步”,又迎来了怎样的蜕变,直至走到你我面前。
希望这些女性的故事、思考和表达,能丰富我们的思考维度,给予千万万万女性向前一步的勇气。
「Gentlewomen向前一步」,从这里出发,从此刻开始。
今天是第11期。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自媒体博主、女性作家王慧玲。
监制 - 她姐
作者 - 金桔
2020年3月,王慧玲火了。
因为发布的一系列关注「基层女性」生存境况的视频,她以基层出生的「女性主义博主」这一身份出现在大众视线。
人们都知道了她前半生的故事:
出生在安徽大别山,16岁去合肥读中专;
19岁独自到上海打拼,卖过袜子,当过服务员;
22岁遇到很糟糕的感情,关系以男方动手打了她告终;
24岁时,因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被下病危通知单……
她抱着「求生」的意志,想摆脱出生的限制。
学习日语、英语、画画,一刻不停地提升自己,只思考眼前的处境,「像蚯蚓一样一节一节向前爬」,才终于冲破晦暗的生活,结识心灵相通的伴侣,在41岁去英国重启人生……
3年前的那次走红,无疑是王慧玲跌宕人生的又一个分水岭。
成为女性主义博主后,她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她的声音和表达是怎样隔着网线跟屏幕另一端的人共振的?
而撕下博主标签,41岁的王慧玲对自己生活的观照、洞察、撕扯和她的下一站又是怎样的?
带着好奇,我们拨通了慧玲的电话。
她正在英国,为即将开启的房车旅行和新书宣传忙碌,说话时依然充满激情。
但和3年前不同的是,多了一丝平和。
点击视频和「王慧玲」连线
私信
3年前,我尝试发布视频时,没有想到自己会火,也没想到走红之后会遭受如此多的「威胁」。
要是你能看到我的社交账号后台,会发现威胁说要「砍我」的大有人在。
包括被人肉,被挂地址、身份证,这些事在我身上同样真实发生了。
我在互联网上是没有隐私的。
慧玲后台收到的辱骂
但「危险是真实的,恐惧是想象的」。
他们挂我的动机是想吓唬我,让我害怕,知难而退。我在网上发言这3年,给我打电话的就两个人,而且沟通下来,会发现他好像有某种精神方面的疾病。
所以我没有过度担忧恐惧,只是出门时会更警觉一些,随身带一些防身器具,也不去人多的地方。
平时该说的东西照样说,因为给我发私信的人始终很多。
慧玲收到的私信
发私信的人大部分是女孩嘛。
有时我就很可惜——
她们大多数人的问题,都是原生家庭、父母、情感、婚姻造成的困扰,都不是自己人生自发的问题。
就好像她们还没有正式开启自己的人生,没有正儿八经走上社会,为自己努力,为自己打造。
所以我很喜欢看到「为自己人生行动」的故事。
比如之前有个姑娘被一段有毒的两性关系困扰很久,我给了她一些建议,她就去澳大利亚留学了,两个月之后来和我报喜,说新的生活是怎样的,我就非常开心。
还有一个女孩之前的生活也很糟糕,看了我的视频后,就去摆地摊卖火腿肠了,做得挺好也挺开心,每天给我发截图说今天卖了多久,收益如何。
现在已经开了自己的小店。
慧玲在微博分享的故事
关注我的绝大部分人,看完视频也很难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所以这些真正做出行动,生活得到改善的故事,就让我特别开心。
因为这意味着——
我对着视频叨叨是有意义的。
有人会听见并且前进,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
但我会随时提醒自己,界限很重要。
不要有拯救别人的心态,这种「拯救欲」隐藏着一种权力关系:把自己的位置置于别人之上。
这并不健康。
我只是把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分享出来,告诉大家人生是有其它选项的。
你看到了,你可以去剖析一下现在的生活,未来去实践一下。
一名基层女性的蜕变
有时,我也会收到一些比较「出人意料」的私信。
当年我选择在抖音发视频,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想微博上很多女孩子知道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不用我说大家都很清醒。
在相对下沉的平台,把经验分享给村里的村花、翠姑可能更合适。
结果上了微博之后,我发现杭州高校的副教授也会来问和「翠姑」们类似的问题。
前段时间,我还收到麻省理工在读博士的私信。
我当时和Peter开玩笑说「这可能是发私信的人里学历最高的了」。
她的困扰是父母对她的控制欲,让她没办法活在当下。
自我感受被隔离,而且没有任何的时间去修复。人就只能活在过去的恐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中。
「当下」就会充满恐慌、摇摆不定,无法投入眼前的生活,去享受快乐,就像《怒呛人生》里的黄阿丽。
《怒呛人生》
中国或者亚裔家庭的孩子,是在控制中长大的,是没有被接纳过的。
「我爱你」需要条件,你要取得成就、做出事业来不断证明自己,或者顺从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爱。
这种「控制」对人的影响是终生且无差别的,无论是村里的翠花还是麻省的博士都无法逃脱。
有时她们需要的可能只是有人对自己说一句:I see your life。
《怒呛人生》
男性也逃不掉。
我之前对微博上一个男生的私信印象深刻,他当时给我发消息的时候,坐在地下车库的车里哭。
他是很典型的「爹宝男」。
因为是独生子,所以父母给他一直灌输的思想是「你听话、你听话,听话以后家里的东西都是你的」。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被培养得依赖性特别强。
他今年大概32、33岁,一直跟着父亲做生意,免费干活,从来没有独立生活过。
父亲掌握着家里的财政,也安排了他的婚姻。
他和妻子生了两个小孩,但在生活中,夫妻没有任何交流。可想而知那种孤独感有多强烈,他想挣脱出来非常非常难。
当然,妻子和小孩也是这场教育悲剧的牺牲品。
《都挺好》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办法去决定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只能像白纸一样任人图画。
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就像歪脖子树一样很难掰正了。
所以在精神上和家庭解绑,是每个东亚小孩都要完成的课题。
只有把父母的光环打掉,突破这层亲子间的「权力关系」,内在的小孩才会真正地成长起来。
浪潮
最开始,我对「女性主义」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
我的女性意识,完全是在自己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我能透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到妈妈、村里的阿姨、姐姐的生活,还有她们在婚姻中的种种遭遇。
这3年,经常有姐妹说我的观点和某些女性学者的观点很像,我才开始去读上野老师她们的书。
读完之后,感觉过去零零散散的想法,终于有了框架。之前我只知道表象,现在才越来越明白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
上野老师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世界。
《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Ephe译
我过去有过「慕强」的阶段。
因为自己在社会当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面临着生存的挑战和死亡风险,像一只刚出生的小动物一样,自然而然就会想变强。
但现在的想法就是——
鼓励每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发挥才能,但不要成为人上人去倾轧别人,掠夺资源。
这两个概念一个是自我实现,一个是丛林法则。
向前走需要依赖的是想要成长的力量,允许自己偶尔「示弱」。
而不是被恐惧驱动,即便不幸福也要逞强,不让任何人帮忙,甚至把拳头挥向更弱的群体。
再强的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成为「弱肉强食」的捍卫者,是在给未来的自己挖坑。
《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Ephe译
我现在也很警惕互联网上蔓延在女性内部的「恐弱」。
很多时候看到一些女生被骂「婚驴」,我很不舒服。
婚姻会让女性陷入弱势,女性是婚姻制度下被剥夺的客体,这是事实。
但把女性群体中的一部分分化出来,攻击辱骂其中的个体,来发泄自己对整个制度的不满,这完全是父权制干的事,我非常非常反对。
我们可以做的是立警示牌,告诉大家婚姻制度的真相,成为妻子、妈妈的风险。
我在网上冲浪时,会刷到从贫困地区出来的女孩,接受了高等教育,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但还是选择做主妇的新闻。
这非常不明智。
《舍得-智慧人物》
西方少部分发达国家有不少全职主妇,但她们是有选择的——
回归家庭后,有对应的社会福利保障;
离婚后,能得到足够的赔偿和合理判决;
生育后,想要继续工作,社会可以提供足够的资源……
加上社会包容度够高,结婚不结婚,生育不生育都可以,每条路都走得通。
但我们没有实现这种环境,我们没有全职主妇只有家庭保姆,社会没有提供更多选项。
你可以反问一下自己,真的可以不结婚、不生孩子且不承受任何阻力吗?像上野老师说「不糊弄自己」,你真的有吗?
当你只有一条路可走时,你告诉我这是选择的自由,那不好意思,这就是「向下的自由」。
《第二次拥抱》
其实这类讨论我也在其它平台说过不少次,但要弥合围绕「女性主义」的种种分歧是不可能的。
而且分歧不见得是坏事,有声量、有讨论总比一点水花都没有好太多。
所以我在看待这些议题时,也平和、温柔了很多。
而且这3年来,我对自己更加确定了,因为想法和知识结构丰富了一些,大家的讨论很多时候也是对我的启发。
加上我发现那些对我的无端攻击,例如说我搞性别对立之类的大帽子,也没有把我打倒。
就感觉「恶言不过如此」,突然就坦然了。
很有意思的是,我出国之后,在这边刷Tiktok,感觉里面的用户和评论区像国内的抖音直接平移过来一样。
只不过她们是用英文讲话,说家庭如何把自己当保姆,然后评论区共情的、骂的同样很多。
全世界的女性都是命运共同体。
毕竟我跑了十万八千里,面对的还是父权制。
蓝图
细想一下,我对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构建过任何蓝图。不觉得到一定岁数了,就得结婚生子、买车买房。
年轻时焦虑过,但那不是被社会时钟追赶的焦虑。
就是挣的钱太少,生活不够好的焦虑。只想多挣一点钱,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人很容易沉浸在对未来的不确定当中,但未来也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的。
过好当下,解决眼前的问题,至于未来流动到什么地方,就抱着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像水一样生活。
短短的一生是要用来体验的。
所以,我所有的行为都是在追求「活得自在,身心自由」。
而不是规划一张清单,一条条列什么时候要完成什么事,没有的。
当博主也好、写书也好、出国也好,都是看我当下的心情和状态,自然而然地展开。
慧玲和她的第一本书《基层女性》
选择丁克也是这样。
刚结婚时,我和Peter考虑过生孩子,还跑去体检了。
之后开始创业,变得很忙,生活越过越好。两个人就足够开心了,最后决定不生小孩。
很多人觉得我一旦结婚了就要生孩子,其实这是不合逻辑的。
生孩子根本不应该是婚姻中的必选项,不应该是一个硬性任务。生孩子是需要理由的,不生孩子才不需要理由。
因为养育一个新生命意味着很多责任。
在「丁克伴侣」中,有时我会看到一个让人挺困惑的讨论是「婚前丁克,婚后老公反悔」怎么办?
反悔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在两性关系中,「反悔」的事情没少发生,后悔结婚想要离婚,后悔生了三个孩子,这些事还少吗?
重点是对方反悔之后,你要清楚地知道,你的初衷、你的决定有没有改变。
如果没有,你是可以和对方分开的。
女人是可以为自己做决定的,不是为了老公就随便改变的。
假如说Peter反悔,我不会改变自己来维系关系,这种很没有自尊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和你在一起,就算你没有子宫都会和你在一起。
玲玲Peter和四只猫的「全家福」
至于父母现在接不接受「丁克」这件事,可能过去我还是会在意或者试图达成共识,但现在不会了,因为他们永远不可能接受。
能改变的只有「我能不能接受父母不接受」这件事情。
而且中国父母很多是这种,他们对你的尊重取决于你的经济能力,经济能力够强,他们就很难再干预。
另外我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想寻求他们的认可、迎合他们的期待了。
所以他们对我的控制欲求都是打在棉花上。
其实很多时候,解除诅咒和痛苦的钥匙都在我们自己身上。
慧玲和妈妈在爬山
现在我跟父母的关系比过去舒服了很多,有时候和我妈聊天,能聊三四十分钟,之前可能1分钟都说不到。
因为我对她没有期待和要求了,蜕去光环之后,我反而可以跳脱出来去关心和关怀她。
不是女儿对母亲的职责,而是一个女性对另一个女性的共情。
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一生在某些方面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现在我有能力了,让她过得更好一点,是我对一个时代悲剧下的女性可以做的。
出发到英国那天,和家人告别的时候我哭了。但我很清楚这种情绪更多是离别的环境引发的本能,并不是剥离家庭的疼痛。
因为现在的我,不会再被任何人牵绊了。
进化
英国大农村的生活和国内很不同。
刚开始觉得新鲜,因为这边的人看病和养老有社会保障,所以即便没太多钱,也不太会去工作。每天都在遛狗、晒太阳,和上海「卷」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和Peter天天就挖野韭菜,逛墓园。
慧玲和Peter即将开始房车旅行
但很快,我就经历了一阵情绪低潮。就像狂欢结束后,一个人坐在不开灯的客厅一样失落。
在30多岁的时候,面临这种状况,我可能会很生气、很郁闷,会向身边的人泄愤。
但现在不会了,因为我对自己的感知能力更强了。会对自己耐心一点,情绪没有好坏,情绪只是情绪,调整好状态,低潮很快就会过去。
这种对自我的调整我想是年龄的馈赠。
因为我越来越能看清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运行逻辑。
当你对整个游戏的代码都了然于心了,就不再会被某个BUG所困,因为你知道如何解决。
慧玲骑行日常
比如大家常常讨论的「年龄焦虑」,其实是对生活失控的恐惧,这种恐惧和年龄不是强绑定的。
充实自己的生活,找到前进方向才是关键。
我今年41岁,反而自在了很多。
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人再盯着我的生育价值。
女性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被逼迫得更厉害,因为那是收割生育价值、性价值的「最佳年纪」。
而且父权制文化中,年龄就是权力。
你想想生活当中,20来岁的小姑娘,是不是什么人都想给你叨叨两句。
每个人都是这样,20岁到30岁,从大学刚进入社会这段时间都是灰暗的。
因为你刚刚被播撒到泥土里,是一颗非常脆弱的种子。在地底不见光的日子,人很容易慌乱,很容易被操控,做一些伤害自己的傻事。
30岁之后,你开始发芽扎根了,能体会到一些阳光雨露,感受一些乐趣了。
40岁之后,很少有人会自讨没趣地「教你做事」了。
因为大家都清楚,你长成了大树。
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不那么好骗了,不像年轻时那么孤立无援,容易被操控了。
慧玲41岁生日当天发的微博
所以「40岁焦虑」「剩女」类似的概念,我觉得都是用来「卷」女性的精神桎梏,或者说是用来收割女性「性价值」的陷阱。
想让所有女性进入到符合父权制想象的「女性规范」当中。
不要相信这些概念。
它们不过是父权制的衍生规则,这套规则已经存在了上千年。
如果你配合他们玩这场游戏,就没法逃脱「被支配的客体」诅咒。
要创造自己的游戏。
从头开始创造自己的叙事,建构自己的人生剧本。
如果你发现社会结构对女性的限制太多,女性没有空间打造自己的舞台,书写自己的剧本,那就只能冲破限制了。
慧玲打拳日常
像我们这样的博主或者媒体在做的,其实就是唤醒。
我们站到台前,写书、写文章、发动态、做视频,都是为了唤醒。
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但最起码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应该怎么做。
你们应该也发现了,这两年女性的话语体系比之前两年好多了。
只要一代一代女性「像蚯蚓一节一节往前拱」,总要一天会冲出裂缝。
最后想说,我的前半生一直在「战斗」,后半生我会「继续战斗」。
我的存在一直都是离经叛道的,经常碰壁但从来没有屈服。
我想我们对下一代年轻女性是有使命和义务的。把自己战斗的经验传授给她们,让更多女性意识觉醒,是我们要做的事。
也是我会在《基层女性》之后,再出《基层女性生存指北》的原因。
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
我想告诉所有还被困在容貌、年龄、婚育种种社会规训中的普通女性,如何冲破桎梏、自我解放。
这本书近期已经在各大购书平台上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慧玲新书《基层女性生存指北》
最后我也想和一直以来坚持战斗的同盟们说,不需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觉得自己在进行一个壮举。
只是时代落在了我们头上,恰好我们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给更多女孩提供样板,那我们就有义务传递炬火。
长长的路,我们一起走。她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