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头条丨国民收入计划:直接发钱行不行?

2023-06-11 22:24:37    来源:互联网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智本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清和智本社社长

前几天的直播当中,我讲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直接向居民家庭发钱。

然后,收到了不少反馈,有一些人支持,当然有一些人也提出了不少疑问。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没有讲透,所以需要进一步来探讨。

直接向普通家庭发钱有没有用,行不行,这个问题,大家还是有很多疑虑的。比较典型的疑虑,比如说发钱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这个钱从哪里来,会不会出现养懒汉的现象,政府现在的债务已经这么大了,如果再发钱会不会出现债务风险等等。

直接向居民发钱,中美民众态度不同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美国,选民喊着嚷着要政府发钱,你不发钱我就不选你。经济学家说不能发,发了会引发通货膨胀。

结果,钱发下去了几万亿,果然出现了通货膨胀。出现通货膨胀之后,国民又开始骂拜登政府了,你看你把经济搞成这样,搞得通货膨胀来了,你不把通胀控制下去,我又不选你们,这个国家的选民,不好伺候。

但是,在中国不太一样,中国有一些经济学家建议,现在总需求不足,老百姓购买力比较弱,建议政府给老百姓、给普通家庭发钱。但是,我们好多人说不行啊,你们这些经济学家真糊涂,发钱会引发通胀,所有人发钱等于没发。发多了钱,除了引发通胀,还会引发政府的债务风险。所以,坚决不能发。

对比起来,我们国民素质明显更高、站位更高,顾全大局,什么事情都为政府为国家着想,就是比较少为自己着想。

直接向居民发钱,是解决当前经济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所以,要不要给居民发钱,能不能发钱,这个问题,我觉得还需要讲清楚。首先,我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就当前中国这个经济情况来讲,直接发钱给居民,是最有效的办法,关键看怎么来操作。

我先讲为什么要发,先把原因讲清楚。

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中国经济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清楚,那就是总需求不足,这是一个共识,不需要太多的讨论。因为总需求不足,所以我们现在的投资消费都很弱,从上游到下游,价格持续的下跌,当前这一轮价格的下跌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它的风险会持续的蔓延。

怎么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

经济学家们有分歧,有什么分歧呢,大概是两派。

一派把总需求界定为投资需求,主要是凯恩斯主义者这么认为。他们非常重视投资需求,忽视消费需求。他们主张增加政府投资带动投资需求,进而提振经济。所以,他们通常建议的措施就是,政府扩张财政、扩张货币,借钱投资基建。

历史上每一轮遇到总需求不足的时候,都是采用这种措施的,比如说2008年金融危机,需求迅速下滑。怎么办?四万亿救市,四万亿用在哪儿了呢?主要就是用于政府的基建投资,建地铁,建高铁,建高速公路,建3G的通信网络等等。

还有2011年下半年到2015年这一段时间,由于刺激政策边际递减,库存高企、原材料过剩,上游的价格大幅度下跌,下游的需求非常低迷,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又来了一轮需求刺激。它的名字叫供给侧改革和棚改货币化。

很多人可能就会有误解,这不是“供给侧”吗?不是需求刺激。但是,我们要具体来看,供给侧改革的措施到底是什么。

主要的办法就是需求侧刺激,提振房地产投资需求。从2015年到2019年这几年时间,增加了三万亿左右的抵押补充贷款。这三万亿是专门给棚改货币化的,再加上全国的商业银行大量的贷款,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刺激房地产需求。

然后,从三四线城市到一线城市,全国的各大小城市的房价都大幅度的上涨。房地产的需求,也大幅度的膨胀,各地新城拔地而起,房地产的投资需求大规模的膨胀,又带动了上游的原材料,水泥、钢铁、化工产品清库存。

所以,这一轮刺激,叫供给侧,但具体的措施是通过刺激房地产需求来消化上游库存。所以,本质上,还是需求侧刺激,主要就是通过扩张财政和扩张货币来提振投资需求。

回到当下,今年经济复苏,但是,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总需求不足。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同样有一些经济学家建议,还是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扩张货币和扩张财政,增加政府的投资。只是有一些人说把政府的投资从基建投资转到新基建,转到新技术。但是,还是政府借债投资刺激需求这种方式。

大家发现没有,这一类的经济学家,他们把需求界定为投资需求。他们的措施就是让政府来增加债务,增加投资,然后来拉动投资需求。

另外一派经济学家,主张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还有普通的大众,对需求的理解可能就会不一样,他们更偏重于消费需求,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消费需求。

这种理解才是正确的。尤其是在当下,我们的需求不足,主要是什么不足?表面上是投资需求不足,根本上是消费需求不足,尤其是广大普通家庭消费的需求不足。

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家庭的购买力不足。那家庭有效购买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家庭的收入不足。这里说的家庭的收入不足,主要是指净收入,就是家庭的收入减去债务。现在有一些收入还不错的中产家庭,但是家庭债务比较高,房贷透支了中产家庭的消费。还有一点,就是收入预期比较弱,会影响消费需求。

今年,政府也在推行扩大需求战略,但是,对需求的理解不同,所实施的政策也不同。两个人看起来都在讲同一个问题,都在讲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是所理解的内容以及提出的政策可能是南辕北辙的。

一些经济学家把需求界定为投资需求,或侧重为投资需求,他们的办法是增加政府投资,来拉动投资需求。但是,把需求界定为消费需求,那办法又会完全不一样。

总需求不足根本上是普通家庭的收入不足

我的观点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需求可以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但是消费需求是更为根本的需求。

同时,我的建议是,当下要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就是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

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个原因就是现在政府不能再继续大规模借债投资。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投资,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哪几项约束呢?第一项很重要的约束就是地方债务,现在地方的债务的规模很大。显性的债务有30多万亿,城投有利债40多万亿,加上一些隐性的债务,可能更多。现在很多地方的财政非常吃紧,他们现在忙着借钱发工资,已经没有太强借债能力和投资能力。

同时,这种政府投资的模式,还受到了家庭负债、企业负债的约束。政府持续投资,家庭和企业没有办法跟进,投资的效益就越来越低,现在政府的公共投资乘数是在下降的,投资收益率是在递减的。城投债的投资收益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只有一个多点,比存款还低。如果算上利息,城投债的投资是亏本的。

可见,现在政府投资收益率很低,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而且债务的风险还很大,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

第二个原因是,大量的投资最终要通过消费来化解,消费来化解上游投资的大规模的产能。

如果消费不足,尤其是家庭的购买力长期不足,那么一轮又一轮的投资刺激最终会导致什么?

产能过剩,原材料过剩,库存高企,然后又是一轮价格的下跌。就像2011年到2015年一样,由于刺激带来了大量的产能过剩,下游家庭消费部门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消化产能,出现长达四年的价格下行周期。

所以,投资需求只是一个表面的需求,或者不是最终的需求,最终的需求是消费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提升,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够正常运转。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过去二十多年,我们一直是大规模投资基建、制造业,如果我们的消费不足的话,这么大投资早就出现了产能过剩。

其实,我们长期大规模投资基建和制造业,靠谁来消化?主要是外需,也就是出口。中国拼命投资、制造商品,美国拼命买我们的商品。就这么简单,大规模的投资形成大规模的产能,主要靠美国市场来消化。

现在出口下降,内需没有办法化解这么大的产能。怎么办?还能继续投资吗?继续投资,出口又低迷,内需又不足,产能更高,价格更下跌,政府债务更高。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更大的风险。

消费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不能把目的和手段搞反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家庭的消费福利,这才是我们经济发展的真正目的。

而且,消费是内生增长的动力来源。本质上说,消费就是对人的投资,人、人的创造才是一切内生动力的来源。经济增长的福利又回馈到我们的消费福利上。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

所以,只有提高家庭的消费能力。才能够真正的改善我们家庭的消费福利,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目的,我们现在要提振需求,就是提振我们的家庭的消费需求,这叫直达目的。

所以,我的观点非常的明确,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总需求不足,但是这个总需求不是投资需求,而是消费需求不足,是中国家庭的购买力收入比较弱,导致消费需求长期的不足,尤其是当下消费需求非常的低迷。

那么,怎么来解决呢?

解决的办法不是增加投资,尤其不是大规模的增加政府借债的投资,而是改善家庭的收入,增加家庭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

目前,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只有43%左右,美国是80%多,国际上一般是60%多。我们需要大幅度提高普通家庭的收入,才能走出经济困境。

那么,具体怎么做?

我提出一项计划叫做国民收入计划。

经济学家滕泰提了一个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滕泰老师说,现在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降到1倍,如果把财政投资的钱发给家庭,它带来的乘数效应是3倍。

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之前,我讲过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用这一系列政策来替代当前的投资刺激的政策。我现在把它整理成叫做国民收入计划。

建议启动国民收入计划,直接给普通家庭发钱

国民收入计划,主要有这么几项:

第一项,给普通家庭发一笔钱,直接增加普通家庭的收入。

第二项,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降低购房家庭的债务负担,相当于提高普通家庭收入。

第三项,大规模提高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比例,给中小企业减税、退税,实施负个人所得税制度,给低收入家庭提供税收补贴。

第四项,大规模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大幅度提高农村家庭的养老金额度。

重点讲给居民发钱这项。

到底能不能发钱?是否会引发通胀?

首先,发钱行不行?

政府发钱这事,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财政转移支付的行为,一点都不要大惊小怪。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的预算超过10万亿,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8.7万亿。

这笔巨大的转移支付,最后发到哪里呢?有些以投资的方式、农业补贴等方式到了企业,有些给公务员、教师发工资,有些以养老金、社保的方式进入家庭部门,还有一些给低收入者家庭发补贴。

再比如说香港,香港政府经常把一些盈余的财政发给市民。疫情期间,香港给市民发了大红包,分了三次发,一人2万港币。

其次,钱从哪里来?

如果来自财政税收,就是典型的转移支付,就是政府口袋里的钱转移到家庭口袋,没有任何问题,不会引发通胀,也不会引发债务风险。

如果是政府借债能力范围内的债务,也没问题,不会爆发通胀和债务风险。中央还有借钱能力,可以用中央的信用发行一笔国债融资,然后发给普通家庭。

这两种方式发钱,物价可能会上涨,但不是通胀。为什么?因为市场上没有超发货币,货币量还是这么多,只是货币挪了位置,从政府账户转移到家庭部门,然后进入消费市场。消费品价格可能会有一点上涨,但不是通胀。

如果政府透支借债向居民发钱,会引发通胀,还会增加政府的债务风险。2022年美国大通胀,就是拜登政府透支借债发钱引发的。这种方式能不用就不要用。

接着看,如何发钱?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每年节省无效低效的基建投资1万亿,连续三年,给普通家庭无差异的发放。

我们现在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很高,达到47%,一年固定资产投资58万亿左右。国际上,投资占比一般是20%,考虑到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算30%的比重,那么,这里大概还有22万亿是低效、无效投资。

今年预计是15万亿,一般公共预算超过6万亿,专项债超过3万亿。从这15万亿中节省1万亿低效、无效投资。

第二种办法,发行特别国债,一年1万亿,连续三年,给普通家庭无差异的发放,但是,地方债务规模增量必须压缩。

第三种办法,如果上面两种都实施不了,担心借债引发债务风险和通胀,那就每年国企利润上缴一万亿,连续三年,给普通家庭无差异的发放。

去年国企利润超过4万亿,从中拿出一万亿补贴家庭。国企利润不是债务,不存在债务风险和通胀问题。同时,民生困难,国企该担当,符合国企的使命。

一是,能不借钱发最好不要借钱发,如果是借钱发只能是发行国债融资。

二是,能直接发钱就不要发消费券,如果不发钱发消费券也行,多发一点、少点限制。

三是,国民收入计划是一种政策,不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尤其是发钱措施,是一种短期的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风险、最快改变家庭消费需求不足的短期政策。但是,我不主张将发钱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把它作为一种国民基本收入来操作。

如果长期让利于民,我们可以通过改革税收或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来实现,比如直接降低税率,政府少收这笔钱。

四是,国民收入计划实施应对的是短期风险,而最重要的是要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才能增加普通家庭的收入,才能改变经济刺激的恶性循环,最终走出经济困境,实现经济正反馈、正循环。

- END -

本文版权归属原作者/机构所有。

当前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 Longbridge 长桥立场无关。内容仅供投资者参考,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文末福利

欢迎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入海豚投研群,与投资老鸟畅谈投资机会。

研报不易,点个“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

版权所有 新消费网 xiaofei.7812.cn

粤ICP备1802332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