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7月10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会议总结交流“考古中国”区域文明研究项目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推动文明研究理论方法创新,探索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的中国方案。
《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红山文化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长江下游文明模式研究》等六个项目进行了成果介绍,并提出下一步的计划和问题。
在会议现场,北京大学教授赵辉接受媒体采访。他说,这六个项目在不同程度上都在往前推进,而这些推进主要还是基于一些新的发现。
赵辉介绍,“考古中国”是设立课题,在课题之下组织一些相应的关键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取材料,再做研究,再做解释,再做尝试。在赵辉看来,这些课题的完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就目前来看,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超出预期。他举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在介绍《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项目进展时,便谈到了整个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比如大汶口文化是什么样的,在某些地区是连续地,在某些地区是断裂的,它的社会发展程度等等,这都是基于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才得到的认识。“不同的课题进度不一样,大家都要往前努力。”
赵辉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学术研讨会是“考古中国”的一个工作会,大家坐在一起,互相交流项目进展,研讨进一步的推进。他认为这个会议意义重要,希望以后每年都能举行。“这样就使得我们整个考古学的研究,包括基础的田野工作,越来越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目标。”在赵辉看来,如此坚持若干年,学术与学科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如今一谈到中华文明起源,大家就会说什么年代有什么东西,但是赵辉认为,还要研究其背后的一些具体内容,比如它的路径、方式等,“从这里面逐步地、逐层次地凝练有关中国历史进程的理论,这是我们长期的标准。”
新黄河记者:江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