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生产和需求逐步改善,推动了外贸进出口明显回稳。海关统计显示,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为5.65万亿元,同比增长8.4%。
在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4月15日至5月5日,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文称“广交会”)在线下如期举行。
(资料图片)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在广交会珠江国际贸易论坛上表示,当前全球贸易呈现低速增长状态,中国的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她强调,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增长非常关键,而人民币国际化将在推动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近日,鄂志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全年来看,中国出口增速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而当前“新三样”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的拉动力持续提升,说明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断上升,外贸结构更为合理。
随着全国各地一系列稳外贸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在跨境贸易中优先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趋势变得突出。鄂志寰向记者表示,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健性和可预测性,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境内外市场主体有意愿使用人民币,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为投资提供便利。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内地金融资产相继被纳入全球各大金融指数,有效提升了人民币资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她表示,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内地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扩大人民币资产的种类和吸引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的人民币资产选择,方便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
鄂志寰。资料图
《21世纪》:由于当前外部需求减弱,你判断中国出口增速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状态,且出口增速可能回弹。这主要是什么因素造成的?你如何判断今年我国外贸业的表现?
鄂志寰:今年以来,美元利率高位横行,欧美经济持续降温减速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影响国际贸易增速,累及中国的外需。与此同时,各个主要经济体的商品需求下降及供给替代增强,将导致中国上半年出口增速继续承压。
今年下半年,随着美国利率触顶和可能的降息,以及中国走出疫情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速有望出现反弹。全年来看,中国出口增速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状态。
《21世纪》:国际贸易的众多“逆风”因素如高通胀等,目前是否有缓和的迹象?
鄂志寰:在当下的国际贸易中,高通胀和全球供应链重构是两个比较重要的逆风因素。虽然最近几个月欧美国家高通胀有边际改善的迹象,但我们倾向于本轮欧美国家高通胀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侧冲击长期化,以及俄乌冲突很难在短期内彻底解决,这些都可能导致本轮高通胀的粘性和持续时间超预期。
全球供应链重构方面,供应链的本土化、区域化和分散化不断加剧。之前几十年对平抑通胀发挥重要作用的全球一体化、劳动力供给充裕等红利已发生逆转,全球供应链重构会导致成本上升,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利影响。
《21世纪》:今年一季度,以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拉动出口整体增长2个百分点。您认为“新三样”为何能吸引国外客商?这说明我国外贸结构得到怎样的优化?
鄂志寰:以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增速大幅提升,是近些年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结果。说明中国在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发展已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产品广受市场欢迎。
“新三样”出口增速大幅提升,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的拉动力也持续提升,说明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外贸结构也更为合理。
《21世纪》:商务部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绿色贸易额达到11610.9亿美元,超过欧盟成为全球第一大绿色贸易经济体。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对我国外贸业来说有多重要?未来绿色贸易会有怎样的发展潜力?
鄂志寰: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不仅有利于中国外贸获取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
未来,绿色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将尤为重要。随着各个国家陆续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碳规则将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今年一季度,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进出口3.08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31.2%,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您认为,RCEP区域的贸易增长对中国外贸提升起到多大的作用?您所说的外贸可能出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新亮点,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鄂志寰:目前,东盟已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东盟、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第一大贸易伙伴。RCEP区域的贸易增长,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各国的要素禀赋,实现自身的产业转移和升级,优化中国企业在区域内进行供应链、产业链的高效布局,同时也将助力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
今年以来,欧美国家通胀高企,经济动能走弱,中国出口到西方国家的贸易增速减弱。而中国出口到东方国家的贸易,包括RCEP其他成员国的货物增速仍然较快,占中国总贸易的比重也是不断提升,出现了“西方不亮东方亮”的特点。
《21世纪》:为什么说人民币国际化将助力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具体如何表现?
鄂志寰:人民币国际化助力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拓展人民币在对外贸易投资中的使用,可以减少市场主体在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货币的错配风险;第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动力,支持外贸健康发展;第三,探索数字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使得中国直接与贸易对象国进行双边本币结算;第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持续深化央行货币金融合作,发挥货币互换对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第五,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便利境外机构更多配置人民币资产,反过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21世纪》:欧美实施金融制裁,暴露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作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人民币能否有潜力成为世界避险货币?
鄂志寰:随着俄乌冲突等不确定因素持续上升,国际货币体系固有的缺陷引发大范围的关注,迫切需要加快储备货币多元化进程。作为应对,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国家希望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之一,并积极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人民币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储备占比有所上升。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明显加大,对一篮子货币保持基本稳定,对美元汇率呈现双向预期、双向波动。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时期,人民币汇率较其他货币表现更为稳健,在短暂下跌后进入反弹期,外汇市场也开始摆脱人民币汇率在某一个价位的心理障碍,在保持汇率弹性的同时提升了波动的韧性。
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健性和可预测性,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境内外市场主体有意愿使用人民币,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为投资提供便利。
长远而言,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一个拥有实体经济规模和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国家,将为人民币提供稳定的基础,亦是打造人民币避险性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改善全球市场对于人民币资产的长期信心。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内地金融资产被相继纳入全球各大金融指数,有效地提升了人民币资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内地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扩大人民币资产的种类和吸引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多元化的人民币资产选择,便利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
《21世纪》:随着RCEP实施生效,你认为人民币能否成为RCEP区域的主要货币?距离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
鄂志寰: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表明,人民币国际化从探索和累积经验的稳慎阶段步入了制度设计与行动的有序推进新阶段。
我认为,应该抓住RCEP带来的红利,积极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关键货币。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条件是,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不断提升,对人民币在区域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形成良好的基础。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额不断上升,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贸易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推动人民币成为RCEP区域的主要货币,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区域内各经济体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仍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国家积极推动与人民币进行双边的本币结算,但仍有小部分经济体对于使用人民币有明显的政策限制。另一方面,目前优质的离岸人民币计价资产还较少,离岸人民币利率市场仍不完善,需要大力推动形成离岸人民币使用生态圈,把人民币产品和服务体系辐射到更大的区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