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北京报道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复苏必将为中荷企业在农业、能源等领域开展合作创造机遇。”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Wim Geerts)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进能源结构转型,迄今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的目标或愿景。其中,中国2020年9月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欧盟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作为欧盟成员国的荷兰也提出了一系列能源转型计划。
贺伟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中荷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两国可围绕可再生能源相关政策、行业标准制定以及海上风能建设等具体方向深化合作。“考虑到知识、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互补性,我对中荷继续围绕绿色低碳开展合作充满信心。”
(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 资料图)
《21世纪》:您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前景将如何影响中荷两国合作?
贺伟民:伴随中国防疫政策优化调整,中荷人员往来与商务往来恢复,我们相信中荷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两国围绕气候行动、全球卫生全球性挑战展开的国际合作预计得到加强。
此外,中国经济复苏必将为中荷企业在农业、能源等领域开展合作创造机遇。
《21世纪》:您如何评价中荷双边贸易的特点与亮点?
贺伟民:中国与荷兰的双边贸易关系令人印象深刻:荷兰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荷兰在欧盟外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具有规模大、领域广泛的特点。
我想强调中荷双边贸易突出的几个领域。
首先,长期护理和保健是中荷两国贸易关系蓬勃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荷兰是中国药品的主要进口国,中国是荷兰医疗器械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双边在相关领域仍有拓展合作的空间。
其次,农业也是中荷贸易的重要组成。中国是荷兰在欧洲以外最大的农产品市场。中荷双边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2022年达到新高。其中,2022年荷兰对华农产品出口额约为45亿欧元,且出口的农产品种类繁多。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荷兰婴幼儿配方奶粉对华出口总额不低于20亿欧元。荷兰还是农业和食品专用机械的主要出口国。
第三,我已经提到了气候行动合作的重要性。而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所在。荷兰企业可以为增加中国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作出贡献,并通过参与中国海上风电建设等举措促进能源行业发展的可持续。
《21世纪》:能否展开谈谈您对中荷维护全球粮食安全、深化农业合作、拓展农产品贸易的见解?
贺伟民:中荷农产品贸易具有互补性,并有助于提升两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根据产品供需开展贸易,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荷兰通过分享在育种、可持续粮食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为中国满足不断变化的粮食需求提供助力,同时帮助推动中国农业发展更加可持续。
中荷两国虽然农业生产和消费规模不同,但在粮食生产方面都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有必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而农业创新、农业数字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引擎。
荷兰企业的高科技大棚是农业创新的实例之一,在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益于在农业技术方面的能力与知识分享,荷兰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此外,农业数字化也有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数字化需要农民和农业企业掌握先进技能。在此领域,中荷未来也可深化合作。
《21世纪》:您认为中荷两国未来在绿色低碳领域有哪些合作潜力?
贺伟民:我很高兴你提出这个话题。鉴于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挑战应并行推进,也是各领域合作都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我在谈及中荷卫生、农业等领域合作时已举了一些例子。
如果将视野聚焦能源转型,中国制定了发展海上风电、绿色氢能、储能、可持续交通和发展全国电力市场的重要目标,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建设成果令人惊叹。话虽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必须加快行动,旨在更快实现气候目标。
荷兰设定了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计划,包括自2030年伊始禁止使用煤炭发电;大力支持海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旨在2030年将海上风电容量提高到21GW以上。此外,荷兰致力于成为欧洲绿色氢交易中心。
基于此,我认为中荷围绕绿色低碳的合作空间很大。首先,两国可将各自的研究与创新成果结合起来,围绕将可再生能源纳入电网等相关政策、行业标准制定展开合作。其次,荷兰在风力发电场建设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中国在进一步推动风力发电场建设方面拥有强大的技术和设备,两国在海上风能领域也存在较大合作空间。
鉴于中荷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互补性,我对两国能够、应该继续在绿色低碳领域开展合作充满信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