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点:聚焦全球数字人才发展:2021年数字人才占比提升 数字化转型向全行业渗透

2023-04-04 13:06:4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清清、实习生陈雨若北京报道

数字化高技能人才日益成为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因素。

近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CIDG)与领英(LinkedIn)经济图谱团队联合发布了《全球数字人才发展年度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与2020年相比,2021年各行业数字人才占比逐年提高,全球数字人才向全行业渗透。


(相关资料图)

其中,中国在ICT行业(软件与IT服务和计算机网络与硬件)以及制造和消费品行业中数字人才占比相对领先,中国大陆各城市代表性技能中数字技能的排名靠前,几乎占据各城市排名前五位。

据介绍,《报告》选取了全球31个重要创新城市(地区)5300多万人才样本进行分析洞察,其中数字人才逾2000万。报告从数字人才的行业分布、代表性行业技能、颠覆性数字技能等角度对全球数字人才发展现状以及各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数字化转型向全行业渗透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全球数字人才的不断增加。从《报告》研究的31个城市(地区)整体来看,数字人才在所有行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全行业数字人才在各城市(地区)的绝对量逐年增加,全球产业正向数字化不断转型。

横向比较来看,欧美地区数字人才在传统行业的比例更高,而亚太地区ICT行业数字人才占比更高。

其中,洛杉矶、阿联酋、香港、纽约、伦敦、芝加哥、布鲁塞尔、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米兰、多伦多非ICT行业(制造、金融、消费品和公司服务)数字人才占比均超过80%。班加罗尔、杭州、北京、旧金山湾区、南京、深圳ICT行业数字人才占比位居前列,均超过30%。

与此同时,《报告》针对两大ICT行业和数字人才占比靠前的四大非ICT行业,进行了数字人才分布对比分析。全球结果显示,亚太地区在ICT行业以及制造和消费品行业中数字人才占比相对领先,欧洲地区在公司服务中数字人才占比相对领先;北美地区在各行业中数字人才占比相对均衡,在制造行业数字人才占比相对较低。

聚焦中国,中国城市在ICT行业数字人才占比相对靠前。与2020年数据相比,杭州、深圳、北京、南京、广州、苏州、上海等城市数字人才在ICT行业的占比均有所增加。

在非ICT代表性行业中,中国城市在制造和消费品行业排名远超北美地区。其中,杭州制造业数字人才占比排名进入全球前十,北京金融业数字人才占比排名进入全球前十,苏州消费品业数字人才占比排名进入全球前十。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20年,六大代表性行业中各城市(地区)的数字人才占比不断下降,说明各城市(地区)的数字人才正由代表性行业向其他行业渗透,数字化转型向全行业发展。

中国数字技能发展加速

除分析数字人才在各行业分布外,数字人才具备的技术能力和发展情况也是《报告》研究的重点。

《报告》将各城市(地区)的代表性技能分为行业技能和数字技能。结果显示,2021 年,中国大陆各城市数字技能排名靠前,几乎占据各城市排名前五位;亚太地区其他城市数字技能排名有所上升;欧洲和北美地区代表性技能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行业技能和数字技能持续均衡发展。

与2020年数据相比,中国各城市代表性技能中数字技能的占比持续增加,疫情推动了数字产业的发展和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其中,Web开发、数据存储技术、数字营销进入北京代表性技能的前五名;南京的Web开发、数据存储技术进入前五名;苏州的开发工具取代材料科学进入前五名;上海的开发工具有所上升;杭州的数据科学取代计算机硬件进入前五名;广州的 Web 开发、图像设计取代外语和零售进入前五名;深圳的制造运营排名上升,图像设计进入前五名;香港的图像设计、数字营销和开发工具等取代了之前的零售、外语和地产等传统行业。

在所有数字技能中,《报告》进一步分析了2020年各城市(地区)十大代表性颠覆性数字技能的相对渗透率。所谓颠覆性数字技能,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基因工程、数据科学等技术,是推动数字化深层次转型的核心力量。

结果显示,旧金山湾区、班加罗尔颠覆性技能的相对渗透率总体最高,旧金山湾区在材料科学、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均处于全球引领地位;班加罗尔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航空航天工程等处于全球前列。

相较之下,中国城市在颠覆性数字技能发展方面各有差异,在单个或少数几个颠覆性技能领域具有突出的人才优势。

具体而言,北京在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开发工具的相对渗透率不断增加,上海在材料科学、纳米技术、航空航天工程的相对渗透率领先,广州的数据科学,南京的纳米技术、机器人,苏州的机器人,深圳的纳米技术、人工智能,香港的纳米技术等技能的渗透率在提升。

“这与我国大力发展基础科学,提升新材料、半导体以及人工智能等硬科技实力的政策对应。”《报告》评价道。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

版权所有 新消费网 xiaofei.7812.cn

粤ICP备1802332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