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霾日数、沙尘天气过程均明显减少大气环境呈向好趋势——《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2年)》解读

2023-06-02 20:51:16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6月2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2年)》(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平均霾日数较2021年和近5年均明显减少;沙尘天气过程较2021年和近5年均明显减少;全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臭氧平均浓度较2021年有所上升;酸雨污染状况持续改善,大气环境整体呈现向好趋势。针对《公报》相关内容,国家气象中心环境气象室高级工程师王继康进行深入解读。


(资料图)

问:2022年的《公报》与前两年相比,有哪些变化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答:2022年的《公报》强化了对臭氧气象条件的分析。针对2022年臭氧污染加重的情况,《公报》对影响臭氧生成的相关气象要素观测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较前两年增加了对云量和日照等气象要素的分析,同时给出了臭氧污染气象条件变化的定量化分析,为定量化评估2022年极端高温等天气对臭氧污染加重的贡献提供了翔实的数据。

问:2022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具体体现在哪儿?

答:2000年以来,全国及重点区域平均霾日数长期变化趋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全国平均霾日数自2016开始明显下降,珠三角地区自2012年开始明显下降,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自2014年开始明显下降,汾渭平原自2015年开始明显下降。2022年,全国平均霾日数为19.1天,较2021年减少2.2天,京津冀、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霾日数减少明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较2021年下降3.3%,较2017年下降27.5%。

问:《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大部地区气象条件不利于PM2.5和臭氧浓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2022年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冷空气活动偏弱,风速偏小、小风日数偏多,相对湿度偏高,混合层高度偏低,气象条件相对于2021年不利于PM2.5浓度降低;同期南方地区受风速偏大等影响,气象条件相对于2021年有利于PM2.5浓度降低。

2022年5月至10月,受降水日数偏少、云量偏少、日照偏长、辐射偏强、温度偏高等影响,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全国大部地区气象条件较2021年同期不利于臭氧浓度下降,臭氧污染气象条件指数较2021年同期上升9.7%,较过去5年平均上升7.4%。全国大部地区臭氧气象条件指数达到2017年以来的最大值。

问:2022年全国平均霾日数较近5年平均减少5.8天,原因是什么?

答:从气象条件来看,2022年受冬季冷空气偏弱的影响,全国平均PM2.5污染气象条件偏差。尤其是京津冀、汾渭平原等北方重点区域,冬季风速偏小、湿度偏大、混合层高度偏低,这些因素都不利于PM2.5浓度的降低。但是,全国大部地区2022年霾日数较2021年和过去5年平均明显下降,PM2.5浓度也较2021年下降3.3%。

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霾日数和PM2.5浓度仍然出现明显的下降,充分说明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效果显著。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气环境治理,制定了卓有成效的顶层设计。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大气污染治理,通过推进能源领域的结构优化和调整、传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等举措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促使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此外,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施联防联控和烟花爆竹管控等措施,有效降低了2022年初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其间,各级气象部门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务,在污染天气监测预报、污染气象条件评估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公报》产生了哪些影响?未来气象部门未来将着力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答:《公报》自2016年发布以来,引起了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高校等各部门、单位的密切关注。《公报》为生态环境部门对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评价提供了有效参考。

《公报》中有关臭氧的分析,助力了2022年生态环境部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为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的气象条件评估提供了支撑;《公报》中的霾天气监测等相关统计数据,为大气环境研究以及统计学等领域的相关学者提供了有效参考;《公报》中关于沙尘气象条件评估等相关内容,促进了与电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在沙尘生态治理评价等方面的合作。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大气环境改善,气象部门将继续加强大气环境气象条件的预报和评估工作。首先,提升对污染天气的预报能力。在精细化和延长预报时效两方面提升霾、臭氧、沙尘以及复合污染等天气的预报能力,以精准预报为目标,以更长时效的预报预测服务为方向,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第二,加强跨部门合作,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完善联合会商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提供更有效的预报支撑。第三,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在多源资料融合应用、臭氧和PM2.5污染形成的天气耦合机制、沙尘天气形成和传输机制等方面加强科研攻关。

(作者:王周 闫泓 责任编辑:包宁)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

版权所有 新消费网 xiaofei.7812.cn

粤ICP备1802332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