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新疆展区,由新疆龟兹研究院与广东华昊文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系列文创IP“龟兹宝宝”,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设计者以更年轻、更国潮、更卡通的形态,通过数字化、市场化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瑰宝克孜尔石窟壁画展现出时代风采。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6月10日是我国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今年也适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新疆相继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提高非遗传承保护的规范化和系统性水平,推进非遗可持续发展,服务于现代生活,让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赋能现实价值 更好保护传承
熙熙攘攘的和田约特干故城,迎来了非遗巴扎展示周,让到访的游客享受了一场“非遗盛宴”。艾德莱斯绸服饰、桑皮纸团扇、木雕手杖、玛仁糖、刺绣手包等写满智慧与创意的非遗产品,满足了人们在旅途中留下美好新疆印记的心愿。
奔放的黑走马、悠远的托布秀尔、激烈的沙力搏尔搏克……在最美的时节,这些非遗项目如颗颗珍珠撒落在新疆的草原上,让非遗之光照亮每一场节日庆典、民俗活动,中华文化的多元、璀璨、丰润深入人心。
随着十届天山南北贺新春非遗年俗展、新疆非遗展示周和两届“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的举办,让非遗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得到传承保护发展,并加深了与现代生活的贴合度。皮影戏、剪纸、雕刻、印花布织染技艺、民族乐器弹唱、刺绣等,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休闲时光主题节目”。
“非遗根本上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才华、创意、经验的累积。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有效推动它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找到非遗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罗静认为,非遗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的传承保护工作,需要深入挖掘每一项非遗身上的历史由来、思想精髓、价值观念,为公众认识它在当下的现实价值赋能。
截至目前,全疆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425个,其中3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94个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15个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它们都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文明成果,包含制作技艺、节庆民俗、歌舞艺术、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体育运动等类别,反映着各民族的生活百态和审美情趣。”新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云说。
近年来,新疆持续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
“喀什民俗非遗主题游”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新疆喀什:展示古城巴扎文化传承民族技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5个自治区级“新疆非遗巴扎”在葡萄沟景区、新疆国际大巴扎、喀什古城景区、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和田团城民俗旅游区落户,成为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平台。
奏出美好生活 绣出锦绣前景
“弦槽不能挖得太深,绷弦的时候力度要适当,调了弦后,自己也多听一听。”一手拨动着独它尔的弦,一手扭动弦轴,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的乐器师热合曼·阿布都拉给徒弟们讲授制作乐器的技巧。
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作为“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托万克吾库萨克村拥有不少掌握这门手艺的人,但多年前因为依赖散户制作,没有形成规模,且缺少销售渠道和经营能力,很多人转了行,也让这门手艺面临可能失传的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非遗保护政策法规的科学规范制定及有效执行,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逐渐走入良性发展空间。
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村里成立了民族乐器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30多名手艺人加入,并不断招收新学员,让村民实现就业。
“合作社有了新设备后,产量上去了,种类和花式也多了,现在一年能做2万把乐器。”合作社成员马穆提·热合曼说。马穆提还是网络直播间的销售主播,和5名同伴在不同平台上边弹边唱,推介村里的乐器。
新疆工艺美术大师、乐器师阿不都苏甫尔·如孜说,以维吾尔族乐器制作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需要进一步强调标准化,才更有利于传承保护,“比如,新疆民族乐器地方标准化制定后,同一个乐器不论在哪里选料、由谁制作,它的尺寸、部件、音色都是相同的,水准是稳定的。”
从4月份游客开始逐渐增多后,莎车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里,由十二木卡姆带来的“热闹”一浪高过一浪,从年过古稀到而立之年的民间艺人们成为游客眼中的明星。
“靠才艺让家里过上好日子,是民间艺人特别骄傲的事,他们也从内心接纳了传承好、保护好木卡姆艺术的使命。”十二木卡姆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依力哈木·热依木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也忧心后继乏人的状况。
2005年,依力哈木在政府的支持下,在莎车县开设了十二木卡姆艺术班,相继培训上千人,并组织了十几位艺人组成“十二木卡姆表演班社”,出现在各种节日庆典、民俗活动、主题汇演、艺术比赛上。现在班社的成员每月人均收入5000元。
“组建班社就是为了让艺人在受益后,更加坚定传承非遗的信心和决心,也能吸引更多人走入这支传承的队伍。”依力哈木说。
为了能让木卡姆与年轻人的距离更近,依力哈木又开了抖音账号,目前有约6万粉丝。
目前,全疆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920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2人、自治区级548人。
随着新疆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深入实施,全疆相继建立了130多家非遗工坊,带动7000多人就业及增收,完成订单700多万件,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其中,库车大馕非遗工坊的“将幸福收入‘馕’中”、墨玉县喀尔赛镇巴格其村乐器制作非遗工坊的“弹拨就业增收的美妙乐章”、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的“‘绣’出锦绣前景”,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焕发勃勃生机 尽展时代魅力
弦动笛鸣,高山流水。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一场由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木卡姆表演专业的学生带来的“博物馆里的音乐会”,为新疆博物馆这座历史殿堂增添异彩。
截至目前,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已经招收了12届木卡姆表演专业、8届木卡姆与麦西热甫研究专业学生,累计220人,持续为全疆各文化馆、艺术院团、木卡姆传承中心等输送着“唱、奏、舞”兼能的青年人才。
“发挥好艺术院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作用,让非遗在教育传承中得到可持续发展,是时代所需。”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雷嘉彦说,未来他们将努力引导学生带着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走进社会生活,加强社会实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近日,新疆文化艺术学校新增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招收全疆小学六年级应届毕业生,由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国家级演员教授,培养周期6年,毕业当年可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及就业供需见面会。
“增设这个专业,将有效增强我们杂技后备力量的供给。”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党委书记白璐认为,从教育入手,做科学化、规范化的培养,是实现非遗传承的人才供给、节目研发及让这项技艺在未来拥有市场竞争力的基础。
目前,全疆已有120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建成玛纳斯、刀郎麦西热甫、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锡伯族贝伦舞、新疆曲子、维吾尔族刺绣、塔塔尔族撒班节等10个非遗传承中心。
在这里,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专业演职人员传授技艺,又带出一批批各年龄层的学员。他们活跃在乡村基层文艺舞台上、手工制作技艺培训班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课堂上、非遗巴扎非遗集市和国内的各类非遗大展上,展示非遗保护的成果,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魅力。(银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