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片区里振兴故事多
——山东各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迸发生机活力
□ 本报记者 毛鑫鑫
(资料图片)
废弃的猪栏牛栏变身休闲小广场,脏臭的水沟变身景观河道,破旧民房变身美丽庭院……如今,位于蒙阴县垛庄镇石马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长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颜值”带来了“产值”,广药集团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共同建设起金银花种植基地,村民在改造后的庭院发展起了农家乐、民宿、直播带货,整治后的汪塘养起了锦鲤、搞起了垂钓。通过多业态发展,2022年,长明村村集体收入达61万元。
在垛庄镇,众多像长明村一样的村庄正在发生着蝶变,这得益于当地“抓村联片”的思路举措。垛庄镇把全镇规划为4个片区,以村庄为基本单元,从环境整治抓起,实现均衡发展。目前,率先突破了孟良崮、椿树沟、石马庄3个片区,覆盖了全镇三分之二的地域,24个行政村村连村、巷连巷铺开美丽乡村新画卷,共有4万多人口受益。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是山东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具体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做法。近日,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在山东开展。本报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一个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内,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特色产业集聚成群,全面振兴发展势头强劲。
配强村支书,落后村闯出新天地
“多亏了刘书记回村,带着大家伙儿修路、建广场、种蜜桃,村庄真是大变样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位于垛庄镇孟良崮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古泉村,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2019年,当过8年兵、干过11年运输生意的刘元华回村任党支部书记,用几年时间带领村民闯出一片新天地。
古泉村所在地区有种植蜜桃的传统,但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很多地只能种上杨树,经济效益不高。“想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得走规模化种植的道路。”刘元华说。聚焦蜜桃这一土特产,村党支部领办泉有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成立桃产业学院,引进金葵农业、雅库特农业两个项目,流转土地2400多亩,连片建设现代蜜桃产业园,吸纳社员300余人,共栽植蜜桃20多个品种、15万余株。
“合作社实行‘土地+’托管服务,对部分地块按照30亩一个单元优先承包给入社社员,承包社员年增收10万元以上。”刘元华说,得益于产业项目发展,2022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8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达200万元。
“垛庄镇是一个典型的红色乡镇,退役军人比较多,我们注重选配好‘兵支书’,全镇42个行政村有‘兵支书’17名,占比达到41%。”蒙阴县委常委、垛庄镇党委书记宋强说,去年全镇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过10万元,其中50万元村达到15个,占比36%,人均增收2000多元。
引来合伙人,村庄发展孵化新业态
川上咖啡、鲁班记忆木工作坊、陶立方、阅湖茶艺社……在泗水县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夹山头村,乡村振兴合伙人、等闲谷艺术粮仓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彬带领团队,把村里一处20世纪60年代的废弃粮仓改造成了集党员交流、创客沙龙、文创研发、品牌推广、规划设计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基地,墙上的成果一览表展示着这几年孵化出的40个业态。
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泗水县率先在龙湾湖示范区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工作,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与村集体“合伙”开发乡村产业项目。“依托产业孵化基地,引进的合伙人在相应的业态里都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可以由‘基础合伙人’晋升到‘成长合伙人’再到‘核心合伙人’,大家共同把‘蛋糕’做大。”田彬说。
在与夹山头村一山之隔的东仲都村,产业孵化基地孵化出的多个业态成功落地。合伙人对村内45套闲置宅院和周边240余亩低效闲置土地进行盘活利用,通过实施景区化改造,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发展起文化旅游项目,逐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产业链。
农村变景区、农家变客房、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一位位乡村振兴合伙人通过直接投资、技术入股、创意合作、智力支撑等不同的形式,盘活农村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带动群众就业。2022年,龙湾湖示范区村均集体收入35.9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0.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高于全县平均35%。
加快园区化,特色产业由大迈向强
乐陵市杨安镇乡村振兴示范区,拥有全国最大的香辛料深加工基地、调味品集散地,调味品加工企业267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欧美、东南亚以及日本,调味品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220亿元。
“产业已发展到了由大到强跨越的关键节点。”镇党委书记孟宪军说,杨安镇聚力推进产业园区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建设了调味品产业园,相关企业陆续进驻,产业集群聚链效应不断凸显,发展潜能加速释放。
“我们企业原材料需求量大,以前一直从广西、新疆等地采购,现在主要使用当地生产的调味品原料,所以也带动了当地辣椒、八角、茴香等调味品原料种植。”山东华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从2021年就进驻到调味品产业园,董事长杨立芳说,产业园有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的配套设施,企业年销售额每年都增长30%以上,今年有信心突破2亿元。
位于中国肉羊小镇盐窝镇的“田园牧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面对养殖户分散经营制约肉羊产业发展的难题,高标准规划建设1万亩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建设高标准羊舍400栋,迁入散养户350户,肉羊存栏量40万只以上,年出栏量100万只以上。“养殖户交租金就能使用高标准羊舍,一个3.15亩的棚一年租金3万元,能养900到1000只羊,一只羊能盈利200元左右。”盐窝镇党委书记李建设介绍。
在不断升级肉羊“住宿”条件的同时,产业园还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基础母羊繁育基地,研发黄河口滩羊高效饲养配方,发展肉羊屠宰深加工,推进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