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省(市)披露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电力装备有哪些重点任务?

2023-07-11 19:21:51    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日前,山西、山东、上海等多个省(市)发布了工业领城碳达峰实施方案,各地实施方案中都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提出了对于电力装备领域发展的重点任务。

北极星输配电网梳理如下:


(资料图片)

《青海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围绕电力装备、化工通用装备、重型机械、汽车、轨道交通、农机装备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聚焦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提升关键技术装备应用水平,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及智能加工设备、有色金属产业配套装备、专用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农牧机械装备和无人机与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产品,以西宁为主体建设西北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智能制造业基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关,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研究制定风电、太阳能、储能、配电等装备和技术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等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创新研发一批先进绿色制造技术,大幅降低生产能耗。

《山东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

装备制造。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业母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农机装备、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突破发展动力装备、氢燃料电池、液压系统、轴承等核心基础零部件,推动先进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与切削加工等基础制造工艺与绿色低碳新技术融合发展。加快研发推广高效增材制造、复合材料构件制造、复杂铸件无模成形、轻量化制造等先进节能节材工艺。到2030年,创新研发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制造技术,降低生产能耗,推动装备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西藏自治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依托援藏等多渠道资源,加强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发面向高原需求、符合高原特点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

重点推广适合高原特色的六级预热预分解、两档式短窑、第四代篦冷机、新型燃烧器等先进烧成系统技术、高选择性催化、余热高效回收利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超低排放、干法粒化除尘、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高效提取分离、高效膜分离、选矿自动化、高原型节能高效电机等工艺装备技术。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材料推广应用。

《山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加强对生产过程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原辅材料使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加强产品生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围绕薄弱环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指标。加强新技术研发,在煤机装备领域,支持企业突破智能矿山与智能化开采、复杂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等关键技术;在重型机械领域,加大结构材料轻量化、先进增材制造、绿色制造以及智能运维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在锻铸造领域,加强企业间协作,开发特色精密、高端铸锻造件。提升装备制造产业能级,推动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制造业、船舶海工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通用航空制造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依托钢铁产业发展提升装备制造原材料供给质量,延伸装备制造产业链,做大做强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到2030年创新研发一批先进绿色制造技术,大幅降低生产能耗。

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钢铁、建材、焦化、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协同耦合发展,引导煤电材、煤焦化氢、钢焦化氢等一体化高效循环发展。推动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风电装备、氢能、铝镁精深加工、光伏、现代医药、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等重点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低碳发展,打造一批纵向关联、横向耦合、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

《河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装备制造。围绕电力装备、石化通用装备、重型机械、 汽车、船舶、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 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 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 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研究制定电力装备及技术绿色 低碳发展路线图。到 2025 年,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 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 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 用。到 2030 年,创新研发一批先进绿色制造技术,大幅降 低生产能耗。

培育发展绿色新兴产业。高效光伏设备、先进风电设 备、智能电网装备、高效储能装备、氢能装备等新能源产业; 先进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复合材 料、新型功能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前沿新材料等新材料 产业;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储氢、储热 等储能产业;动力电池、核心关键零部件、氢能重卡、氢能 商务车、电动汽车整车制造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效节能节 水、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固体废弃物处 理处置、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

《贵州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实施变压器、电机等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压缩机、风机、泵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升级,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三角形立体卷铁芯结构变压器、可控热管式节能热处理炉、变频无极变速风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

推动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发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推进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系统性解决方案成果转化应用。

《河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实施变压器、电机等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电机、泵、风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升级。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变频无极调速风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加大力度推动实施工业节能诊断,引导企业开展高耗能落后设备核查,全面淘汰落后的能耗过高的用能设备和产品。

《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将土地、能耗、金融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业链关键环节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推进我省工业结构低碳化。“十四五”期间,力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

加快节能降碳技术攻关。以新能源、新材料、氢能、高效储能、综合能源优化利用、再生资源利用、减污降碳协同、碳捕集封存利用等领域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推动绿色低碳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和相关设施装备攻关,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型科技成果。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大关键核心低碳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培育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装备供给。实施“风光倍增工程”,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光伏基础材料、核心装备、太阳能电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培育一批提供先进成熟智能光伏产品和服务的光伏企业。持续推动陆上风电机组稳步发展,加快大功率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和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研制,重点攻克变流器、主轴承、联轴器、电控系统及核心元器件,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推动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及有关信息技术等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船舶,加强船用混合动力、电池动力、氨燃料、氢燃料等低碳清洁能源装备研发,推动内河、沿海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提升国际航行主力船队绿色智能水平。积极发展电动无人机等新能源航空器。

《陕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航空等24条重点产业链为引领,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努力培育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全国领先、陕西特色的产业集群。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导向,创新实现集成电路、光子、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产业化,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氢能、未来通信技术、北斗导航、生命健康等一批未来产业。发挥我省能源工业、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基础优势,培育一批能源、工业、建筑、交通、民用低碳装备优秀技术企业,推动低碳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

装备制造业低碳发展行动。围绕电力装备、石化通用装备、重型机械、汽车、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型、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型、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型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研发创新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工艺,生产能耗大幅降低。

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装备供给。推动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落实储能电池等行业规范条件、综合标准体系。加快提高多晶硅电池及组件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优化太阳能光伏发电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做大光伏玻璃、光伏设备等配套产品。

《重庆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扩大绿色新兴产业在全市制造业中的增长占比。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子产品、先进材料、专业软件开发、节能环保装备、清洁能源及储能等绿色新兴产业不断引优培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绿色低碳企业。

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动企业以自我声明或自愿性认证方式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按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开发绿色设计产品,探索开展低碳原料替代、产品碳足迹核算等。以储能电池与超级电容、风力发电、氢能源、智能电网等能源供应成套装备为重点,加大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绿色低碳装备供给。在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置处理、废水治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培育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增加资源能源使用环节绿色低碳装备的供给。支持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推广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川渝“氢走廊”等示范项目,加快新一代混合动力、LNG动力、电池动力等低碳清洁能源智能船舶应用。推动气凝胶企业加快硅基气凝胶产品工程化、产业化步伐,开发气凝胶绝热毡、气凝胶隔热板(纸)、气凝胶涂料、气凝胶纤维等产品。加快开发保温墙板、在线LOW-E(低辐射镀膜)玻璃、汽车天幕玻璃、光伏一体化建筑用外墙玻璃、轻质高强陶瓷、节水卫浴、消纳固废的混凝土及干混砂浆等绿色建材产品,促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江苏省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围绕低碳转型深度布局产业链,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以低碳化、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为方向,巩固提升特高压设备、生物医药、晶硅光伏、风电装备、高端纺织、高技术船舶等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做强集成电路、轨道交通、5G、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链优势环节。推进一批支撑产业绿色技术升级的自主知识产权布局,打造一批符合未来低碳产业技术变革趋势的整机或终端产品。

推动沿江高标准培育新型电力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纳米新材料、新型碳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长三角北翼高端制造产业带。大力发展沿海新型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装备等海洋特色产业,推进化工、钢铁等临港产业高端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产业发展示范带。加快苏北产业绿色发展,支持苏北地区工程机械、生物医药、酿造(酒)等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因地制宜加快传统特色产业振兴发展。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链。强化基础研究支撑,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赋能,不断壮大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航空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围绕高效光伏制造、海上风能、生物能源、智能电网、储能、智能汽车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在基因技术、空天与海洋开发、量子科技、氢能与储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建设未来低碳产业试验区。加快发展碳汇产业,加强以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为核心的负碳技术研发,提前布局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回收、资源化利用装备研发与制造。

《天津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印发实施《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全面提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壮大新动能底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围绕电力装备、石化通用设备、重型机械、汽车、船舶、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用能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提升制造工艺。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达到一定创新。到2030年,创新研发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工艺,大幅降低生产能耗。

《湖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重点推动装备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电动化工程机械、汽车、农机、船舶、航空和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等绿色装备,加强高性能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氢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等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优化装备行业能源动力结构。加大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和工艺的创新应用,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以及再制造技术。研发推广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积极推进装备产品绿色化认定、制造过程绿色化改造以及装备产品绿色化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发展智能化、无人化装备产品,开发面向特定场景的智能成套生产线以及新技术与工艺结合的模块化生产单元,建设基于精益生产、柔性生产的智能车间和工厂,推广应用数字化设计、远程运维服务、个性化定制等模式。到2025年,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的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加大能源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推进智能电网、风电、太阳能、储能、氢能、核电、地热能等领域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发展,打造支撑能源清洁生产和能源绿色消费的低碳装备供给体系。推动风电装备向大容量、高功率、智能化方向转型,开展变流器、主轴承等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发展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机、高风速智能大功率机型等。统筹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电网装备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调创新。积极推动特高压输变电、柔性输电技术装备开发。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试点示范,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成套装备及智慧光伏发电系统研制及产业化。

《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船舶、航空、电力装备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加快一体化压铸成形、熔模精密铸造、无模铸造、真空压铸、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激光焊接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产业化应用。

丰富低碳技术产品供给。加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低碳技术产品的评审及推广力度,围绕本市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际,定期发布绿色技术目录,组织技术推广和供需对接,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推广应用,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

《黑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和碳排放强度低的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壮大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智能农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提升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引导企业建设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加强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重点工序环节先进基础工艺与新技术创新推广,加快节能节材工艺和先进环保装备应用,持续开展电机和变压器等用能设备节能提效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优化提升,赋能升级汽车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开发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的绿色低碳产品,逐步提升产品中再生资源替代使用比例。发展高端智能装备产品再制造,提高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再制造水平。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改造,引导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数字化设计、可视化精细化管理、智能化运维服务水平,构建数据支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到2025年,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建立绿色低碳工业领域科技专项和目录,强化节能减碳、绿色环保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聚焦重点行业,大力推动源头控碳、过程控制和末端高效降碳等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创新。持续开展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的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技术突破,优先推进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重点围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开展技术攻关,优先突破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输配等大型终端用能为核心的节能减碳技术,引领高碳行业流程低碳再造。大力培育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创新联动和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基础共性技术创新中心和科研平台。

《江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实施省级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加快能源结构深度脱碳、高效光伏组件、生物质利用、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安全高效储能、固碳增汇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聚焦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节能、氢能、永磁电机、储能、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深化研究。瞄准储能电池中关键基础材料,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氢能技术,推进氢能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鼓励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合理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示范应用项目。完善绿色技术目录,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开展新技术示范应用。

《重庆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推动企业以自我声明或自愿性认证方式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按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开发绿色设计产品,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以储能电池与超级电容、风力发电、氢能源、智能电网等能源供应成套装备为重点,加大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绿色低碳装备供给。在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置处理、废水治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培育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增加资源能源使用环节绿色低碳装备的供给。支持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推广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川渝“氢走廊”等示范项目,加快新一代混合动力、LNG动力、电池动力等低碳清洁能源智能船舶应用。推动气凝胶企业加快硅基气凝胶产品工程化、产业化步伐,开发气凝胶绝热毡、气凝胶隔热板(纸)、气凝胶涂料、气凝胶纤维等产品。加快开发保温墙板、在线LOW-E(低辐射镀膜)玻璃、汽车天幕玻璃、光伏一体化建筑用外墙玻璃、轻质高强陶瓷、节水卫浴、消纳固废的混凝土及干混砂浆等绿色建材产品,促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855 729 8@qq.com

版权所有 新消费网 xiaofei.7812.cn

粤ICP备18023326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