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一些社交平台上各类“快速减肥法”的走红引发媒体关注,例如“空腹爬楼梯法”、“牛排减肥法”、“馒头减肥法”等等,但这些看似时尚、有效的减肥方法,背后可能风险危害重重。据多位专家向澎湃新闻分析,这些减肥法分别会造成关节损伤、增加糖尿病风险、营养不良等等问题。
而且,这类非科学减肥法的风靡并非平台上的一时兴起,甚至可以看成互联网“减肥生态”下的一个环节。
从明星带火的“鸡蛋黄瓜减肥法”、“意念克制法”等等节食方法引纷纷模仿,一系列根据用户身高、体重精确计算“每日应摄入热量”并实时跟踪“还能摄入多少热量”的体重管理软件相继出台,到各类主打“低卡”、“代餐”的减肥食品商家涌现,社交媒体上以“减肥”、“减脂”、“节食”等关键词为核心的大量减肥博主科普、用户经验分享……围绕着“以瘦为美”这一核心审美价值,逐步发展期一个互联网“减肥生态”。
其中各个体,即用户、博主、企业,的交互互动,一方面是在其“以瘦为美”审美价值的影响之下,一方面又反过来促进了这种单向片面审美价值传播范围、受众群体和传播效力的扩大,于是“以瘦为美”更加深入人心,“减肥生态”更加稳定。
若更深一步寻找其更隐匿的心理威胁,社交媒体平台部分内容对“纤瘦美”的片面、极端乃至病态追求,以及体重管理软件对于用户每日热量摄入的严格限定,均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身材焦虑甚至是进食障碍。在媒体一篇《谁规定了“纤瘦美”?70斤还减肥,这可能是病》报道里,在数位进食障碍患者眼中,互联网上遍地好身材以及健康管理软件的处处制约,是她们重要的焦虑来源。她们也并非个例,2021年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面向近8000位大学生的调查中超60%有身材焦虑,而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数据统计,进食障碍相关问题就诊人数从2002年的122人次直线上升到2020年的4281人次,更遑论医疗资源更加稀缺地区还有大量未识别、未就诊的病人们。
除了对用户身心或隐或显的危害,互联网减肥乱象有时或也涉及法律法规的灰色地带。例如主打“低脂全麦”的面包被曝低标能量40%,例如减肥博主推荐减肥好物时或含隐蔽式广告,又例如健康管理软件一面严格限制用户热量摄入一面自行兜售“低卡代餐”,“王婆卖瓜”的同时是否涉及热量虚标、宣传是否规范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细究。
由此可见,“减肥生态”从上游制造身材焦虑,到中游宣传各种奇葩的减肥法,到下游各种减肥产品的带货、种草,俨然就是一个巨型韭菜园,其中隐含复杂风险,更要加强一揽子管理。
总体上应由政府、社会、组织各部门联动,共同引导正确、多元的审美观,而在落实层面应当形成合力、各施所长。就上文所举的例子具体而言,面对社交媒体平台各类减肥法潮起潮落众说纷纭,专家或可从“事后分析”走向主动下场科普专业知识,并提供权威性的实施措施,帮助普通用户加强甄别、及时止损。面对愈加普遍的焦虑甚至障碍,平台或可发挥更多能动性,调整算法推荐、甄别技术,在识别用户画像、察觉用户焦虑的时候主动推荐缓解身材焦虑的信息内容。面对试探法律法规的销售行为,有关应进一步完善各相关法律,尤其是针对食品说明书、自媒体广告“可识别性”、平台信息提供与宣传问题的明晰、规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互联网“减肥生态”别成了制造焦虑的韭菜园。
(原题为《互联网“减肥生态”,别成了制造焦虑的韭菜园》作者戴亦 来源 澎湃新闻)
统筹:王航 编辑:杨晗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