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周汝昌先生给刘心武的信函,饱含着一位老前辈对后学的无私扶持与鼓励。
《周汝昌刘心武通信集》出版了。我有幸参与了此书的整理。这是一本真正的通信集。有的通信集,是双方事先商量好,以通信这种体裁,来讨论某个话题,而这本通信集,是真正的一来一往的寄送信函。起因似乎是偶然的,就是1991年底,刘老师发现自己在《团结报》副刊的《红楼边角》专栏上,一篇原本很寂寞的文章《大观园的帐幔帘子》,被周汝昌先生看好,写了赞扬呼应的文章,刊发在了《团结报》副刊上。刘老师感动之余,就写了封给周老的信,请编辑代转,没想到,几天以后周老就回了信,由此双方都有了对方地址,便兴之所至,情之相随,开始了长达20年的谈“红”通信。
周汝昌与刘心武合影
(资料图片)
周老和刘心武老师的通信,双方都是由着性子秉笔直书,都没有留底稿。现在出的通信集,其中刘老师致周老的部分,悉由周家保存,周老女儿,也是他多年来的助理周伦玲负责整理。现在大家可以从书里发现,刘老师常将自己的绘画寄赠周老,比如二人讨论了汉字简化后,将“簾”取消只留“帘”字,则原来古典诗词里的“一簾春雨”印成“一帘春雨”,便诗意全无。“帘”指纺织品的窗户遮挡物,拉上帘子后,窗外的春雨完全看不到;“簾”是细竹条编就的,每根竹条之间会有缝隙,因此春雨飘洒时,可以在视觉上形成“一簾春雨”的审美感受。
周汝昌先生的女儿周伦玲近影
当然简化字的推行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我们都应该识繁而用简。研究《红楼梦》,如不识繁,不懂得《红楼梦》乃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的瑰宝,不把握“红学”的特殊性。比如对书中提及的一件古玩“臈油冻佛手”,“臈油冻”指一种色泽质感都很特殊的昂贵石材,写成“蜡油冻”,便成了廉价的蜂蜡制品,都是很令人遗憾的。1992年元旦刘心武寄赠周老的自绘贺卡,就绘出了“一簾春雨”的意境。1993年底刘心武又将“有人曳杖过烟林”的小画寄赠周老,现在通信集封面上印了,说明刘老师是遵循周老指导,把《红楼梦》当作中华文化的结晶来理解来诠释来推广的。
刘心武为周老绘制的《一簾春雨》贺卡
我负责整理的,是周老给刘心武老师的信函。令我感动的是,周老始终坚持亲笔给刘老师写信,到本世纪初,他一眼全盲,另一眼仅0.01视力,因此他写来的信,往往每个字有核桃或蚕豆那么大,下一字会叠到上一字的下半部,再往下的字会左右跳荡,辨识起来十分费力,刘老师都视为宝物,每当将全信终于识别完,都有一种特别的幸福和欢欣感。周老给刘心武老师的信还常以吟诗的形式表达,如已印成书签夹在书中的题诗,是周老难得的书法精品:“善察能悟慧心殊,万喙红谈乱主奴;唯有刘郎发真意,进来商略四仙姑。”
周老为刘心武题诗
总有人批评刘心武乃至周汝昌的研究是“红外学”,似乎脱离了《红楼梦》文本本身,其实正是周老和他的哥哥周祜昌,还有周伦玲两代三人,把所有古本一句一句加以检索对比,形成了现在大家可以看到的,力求恢复体现曹雪芹原笔原意的“周汇本”。刘心武的“秦学”研究,一个方法是“原型研究”,一个方法就是“文本细读”,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第五回警幻仙姑引出四位仙姑,分别隐喻了贾宝玉一生中四个最重要的女性:“痴梦仙姑”喻林黛玉,“种情大士”喻史湘云,“引愁金女”喻薛宝钗,“度恨菩提”喻妙玉,注意,是以命名隐喻,并非说是书中的四位女性角色到了天上,警幻仙姑有言:“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可见贾宝玉做梦时林黛玉仍在荣府。周老对刘心武的指导、勉励、褒奖,往往就体现在他信中的诗句里。
周汝昌为刘心武《红楼三钗之谜》题诗
我整理中发现,周老给刘心武的来信,开始多用正式的信纸,后来越来越随便,多用随手拈来的身边纸,甚至用刚撕下的日历的背面,为什么?因为他急于与忘年交进一步交流。1992年周老第一次给刘心武写信,称刘心武同志,随着通信交流的深入,达到真解语,称谓逐渐变化为心武同志、心武作家、心武学友、心武同道、心武文席、心武学契、心武学人良友、心武贤友。这些周老给刘心武的信函,特别是身边纸写就的,我觉得沉甸甸,饱含着一位老前辈对后学的无私扶持与鼓励。(焦金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