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近日,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就《意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明确要确保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在科学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
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科学教育,首先受教育投入不足影响。虽然科学课是重要的义务教育课程,也是被纳入中考的,但是,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学校缺乏科学教育场所以及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农村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已经10多年没有增加任何新设备、器材。
为改变这一状况,教育部提出在硬件支持上,安排建设“中西部地区科学教育场所援建工程”等项目。在资源供给上,明确探索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弥补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拥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在社会动员上,部署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对口援建,尤其是与高精尖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培训专业人员。而在笔者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强化基础教育经费的省级统筹,由省级财政保障对基础教育学校的投入,按照与城市学校一样的标准,加强对科学教育硬软件的投入。
此外,薄弱学校、薄弱地区尤其是乡村地区的科学教育,也会受校外教育资源不足的影响。与城市学校周围有科技馆、科技企业、科学培训机构等丰富的科学教育校外资源不同,某些地方学生的科学教育,大多只能在校内进行,没有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课后服务引入校外机构开展科学教育、组织薄弱学校学生在寒暑假中参加科学营等方式解决,让薄弱学校、薄弱地区的学生也能享有社会科学教育资源。
科学教育的水平,还受到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科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但现实中的科学教育,依然存在一定的知识化、应试化倾向。比如,近年来,有大学教授反映,有少数理工科专业的新入学研究生,居然在过去的教育经历中,没有做过实验。由于中考、高考不考实验,一些学校会认为开展实验教学,不但费钱、有安全风险,还对升学无用,学生也觉得不必花时间在实验中,这无疑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
我国从2020年起实施“强基计划”,这一计划旨在招收对基础学科有兴趣的学生,将他们培养为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而从实际的招生情况看,不少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并无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兴趣,申请了“强基计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放弃的也有不少。这启示有关部门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这也是加强科学教育的重要价值。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成为科学家的志向。(熊丙奇)
关键词: